1.苏联亡了吗?
2.普京如果不在了,俄罗斯庞大领土还保得住么?
3.为什么俄罗斯要分解
4.俄罗斯现在已经走向资本主义,为何与美国还是存在冲突?
5.苏联为何亡国亡
6.苏联为何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制僵化;苏联的体制未能与时俱进,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2)经济衰退;冷战期间,美、苏长期的军备竞赛,致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表面繁荣的背后是经济上不可逆转的衰退。
(3)苏联国内各类矛盾的积聚;长期以来,苏联的国力发展极不均衡,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和内部,日积月累,又得不到缓解。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的因素。自苏联最后一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行了错误的改革路线,致使苏联的内部矛盾彻底激化。
(5)西方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美、苏冷战期间,双方都将对方作为自己头号的想敌。在没有直接爆发战争的情况下,西方对于苏联在各个方面的渗透与滇复一刻都未停止。因此,苏联解体,西方的影响也可谓是“功不可没”!
独联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简称),它确实是苏联解体后的产物。但它确切的说应该是接替苏联的一个组织。或者说独联体是冷战时期遗留的产物,起的只是一个(从宣布苏联解体到各个加盟成员国正式走向独立过程中的)过渡作用。
至于说车臣,它原本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只是在车臣分列势力和伍装当中,很多都是前苏联的军官。
苏联亡了吗?
俄罗斯和俄国不是一个国家。
俄国和俄罗斯不是一个国家。在习惯上,人们将沙皇统治时期的国家叫俄国,当时的俄国的国家领土包括了现在的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前苏联的大部分地区,而当时的俄罗斯只是俄国某些地区称呼。因此俄罗斯和俄国不是一个国家。
1914年参加一战,直接导致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声明,俄罗斯帝国灭亡。
普京如果不在了,俄罗斯庞大领土还保得住么?
肯定灭亡了,1991年就解体了分裂15个国家:立陶宛、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塔吉克斯坦、拉脱维亚、亚美尼亚、乌克兰、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俄国、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
为什么俄罗斯要分解
如果普京下任的话,对于俄罗斯领土的完整,这可能是有点不妙的。因为普京是一个非常厉害而且绝不容许造次的***。他的性格非常的强势,也正是因为他的领导,在俄罗斯特别的政治情况下,俄罗斯的土地没有走向分裂,而是集中了。
从2018开始,这将是普京的第四个任期的开始,这也是他最后一个任期的时间。美国对普京的管理其实是有所忌惮的。所以普京的在位,不仅对本国是一种震慑作用,对于国外,也可以防止一些国家造次的想法。
俄罗斯的领土特性和我们国家不一样,他们的国家是一个联邦整体,每个区域都有他相应的管理人,他们的财政大权也不是国家中央去管理,而是独立存在,各区各制,众所周知,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是很大的,如果每个地区都有他们的管理制度,可见每个地区都具有分裂的能力,如果国家没有一个有威严,能够集中各区域的强力***,在他下位以后,就很有可能开始闹独立。
普京的能力有目共睹,曾经苏联在二战解体以后,俄罗斯实行了所谓的休克疗法,但是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效果,国体经济又出现问题,不增反退,国家内部的矛盾差点让他们再一次分裂。但是好在普京足够有能力,在他上任以后,控住了局面。
俄罗斯如今看起来不惧怕任何国家,但是国家内部还有很多问题,如果未来没有一个和普京一样强大的***,那么俄罗斯未来的路很不好走。
俄罗斯现在已经走向资本主义,为何与美国还是存在冲突?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和多方面的。本文对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论述。一,制度性因素:它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它指的是,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凝聚力,到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二,***因素:他们发起的改革瓦解了现存的制度并开启了苏联解体的闸门。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民族纠纷和在公开性条件下犹如一股巨大压力得到释放,导致联盟中央和各加盟共和国关系紧张并最终毁灭了联盟。四,阿富汗战争因素:推动了改革进程和削弱了军地位的削弱。
一、制度性因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制度性因素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它指的是,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凝聚力,到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这种制度使得不管什么样的修补都无济于事,而对它进行根本性改革便使它丧命,也就是说,转变成了一场更替制度的革命。
在苏联成立到解体的69年历史上(如果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算起则为74年),除了短暂的列宁时期外,基本上是斯大林体制或者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统天下。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它压制社会和压抑人性的本质,它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历史已经证明,斯大林体制不能与时俱进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它无法解决苏联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耗尽了所有的潜力而走到了尽头。
斯大林体制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由斯大林建立的苏联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它是在急风暴雨般的阶级斗争中产生和发育的,又是在连绵不断的政治清洗和思想批判运动中得到强化和巩固的。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的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是斯大林体制形成的推动力和催化剂。
1926年开始的工业化运动是在外部资本主义包围的条件下进行的,其目的是通过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来建立和维持强大的军事体系。这也是为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构成工业化以及工业化后国民经济重心的原因。[12]差不多只用了两个五年多一点的时间就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上百年时间的工业化道路。但这一令人骄傲的成就并不能掩盖工业化过程中违背经济规律的主观行为和消极现象,即,工业化并没有使国民经济有按比例地发展,而是片面强调重工业,牺牲农业和排挤轻工业,无视人民的物质利益和消费需要。工业化的结果是造就了排斥市场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体制和与统一的世界市场相脱离的狭窄的孤岛经济。暂时的高速发展是以后来的缓慢低速为代价的。
1929年展开的全盘农业集体化是以激烈的阶级斗争形式进行的。运动中,普遍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在此过程中,富农被视为苏维埃的死敌,被无情地悉数消灭。集体化运动以极端的方式人为地激化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造成了农村社会的大动荡和生产力的大破坏,以此完成了斯大林对农村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与此同时,联共(布)党内就农业发展和工业化速度等问题的争论,又演变成倾运动,结果揪出了“布哈林集团”。而在这之前,斯大林已经先后打倒了托洛茨基反对派、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反对派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对派。但是斯大林似乎兴犹未尽,他的著名的论断是:“随着我们的进展,资本主义的反抗将加强起来,阶级斗争将更加尖锐……”。 到30年代中后期,以审讯前反对派首领为先导,又掀起了大规模的镇压“人民敌人”的“大清洗”运动。“大清洗”给苏联社会各方面造成了难以治愈的创伤。
在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的三大运动中,通过强力手段建立起来的斯大林体制,成了苏联人民不容置疑的必须接受的惟一选择。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政治运动和清洗运动,因而始终无法在国内给人民营造出真正安居乐业的和平稳定的环境。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使民族文化不断地萎缩和衰弱。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
建立在斯大林体制基础上的苏联社会,从物到人的所有东西都成了国家的管辖和治理对象:不仅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本身被国有化,而且连人的思想也被国有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的所有领域都被国家所控制。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对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最后,党内高层集团因不能容忍赫鲁晓夫改革而将其废黜。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期间除了个人独裁和专制演变为上层官僚集团统治外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到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陷入困境:政治上保守趋势增强,党、国家和军队部门的所谓精英集团成了新的,他们完全脱离了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控制着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增长下降;玩世不恭和离心倾向增长;腐败和贿赂成风;民族运动难以控制;持不同政见现象无法根除。总之,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已经变成了停滞,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与西方的经济鸿沟和技术差距愈益加深和扩大。
戈尔巴乔夫在概述苏联社会由发展到停滞的历史时写道:“在个人崇拜和极权主义条件下的几十年生活不能不导致冷漠、萎靡不振和丧失主动性,不能不导致社会干劲的消退。”他指出:“在革命干劲成为历史后,在战争所产生的爱国热情消退后,在苏共二十大所引起的欢快被倡议者自己消灭后,社会似乎僵化了。有效率的劳动、人们有意识地参与公共事务、除了犯罪以外的不论什么样的进取精神的推动因素消失了。平均主义的心理和政治上的协调一致已经根深蒂固。社会的停滞使得社会遇到了产生严重后果的威胁,这些后果在各方面都已经暴露出来。在停滞和停顿年代,国家已经滑入悬崖。”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在面临困难和危机的条件下,决意要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开始时他深信由斯大林体制所产生的苏联社会的一切畸形状态和不正常现象,经过治理是能够得到纠正和克服的。
他先是提出加速战略,并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后,又发起了迅猛的政治改革。而正是政治改革给这个重病缠身的制度带来了致命的危险,使开始时对制度的改善到最后变成了对制度本身的否定和改变。
政治改革的结果是:废除了长期实行的书报检查制和舆论统制,瓦解了传统的意识形态,促进了非官方组织的产生,结束了苏共对权力的垄断,从而动摇和摧毁了制度本身,造成了联盟无法生存的条件。
二、***因素:改革瓦解了现存制度并开启了苏联解体的闸门
有许多人在分析苏联解体时指出是苏联***本身出了问题。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为何苏共出了问题呢?追根溯源,实际上是苏共***特别是最高***戈尔巴乔夫出了问题。正是他发起的政治改革使苏共由削弱而至瓦解。不管他的主观愿望是什么,他所倡导的公开性和民主化,损坏了苏共的形象,削弱了苏共的力量;他同意取消宪法中有关苏共领导作用的条款,结束了苏共对权力的垄断,他在八一九后辞去总书记职务,使党处于群龙无首的瘫痪状态,实际上使苏共走向了灭亡。
但是,戈尔巴乔夫为何会出问题呢?或者说,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从改革的过程和戈尔巴乔夫后来自己的总结来看,主要的问题就是他对苏联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苏联的意识形态和现存制度、党的作用、民族关系等关键问题的观念和看法发生了与他所有前任有着本质不同的重大变化。
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戈尔巴乔夫在他所著的《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一书中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关于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他说,“……完全可以确信:在当时俄国国内外的具体形势下十月革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一个主要的结论是,十月革命无疑反映了人民和它的最广大阶层实行根本的社会变革的最迫切的要求。这场革命的口号不是某个人所杜撰出来的,而是产生于下层,自由、普遍的和平、工厂归工人、土地归农民、给饥饿者面包——鲜明地反映了这些要求。”
“十月革命被称为社会主义革命。苏联被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甚至是典范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又证明,我们已经是‘发达社会主义’。问题是,1917年10月真的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了吗?而所建立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吗?”
“我的观点是:在苏联取得胜利的是严厉的甚至是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当然,它是在进化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有点削弱和缓和。但是,本质没有变化。”
关于社会主义思想。“苏联的极权主义当然不能成为任何人的典范。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这种制度在苏联的胜利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反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理由。”
“我的观点是确定的: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意义和自己的历史现实性。不仅是因为这种包含着诸如公正、平等、自由和民主概念的思想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而且还因为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每天都有力地证实:对公正、平等、自由和民主的要求,对团结的要求并没有消失,相反在增长。”
关于苏联的一党制和极权主义制度。“革命胜利后取缔非共政党和取消言论自由,是同民主绝裂的鲜明标记。在非常形势下,可以取作为临时性的类似措施。而在社会生活中把一党制和‘观点一致’作为原则来实行则不可避免地导致事物正常进程的颠倒和专横行为,并产生严重后果。
我认为,不管以什么样的理由证明1917年以后镇压和粉碎俄国的其他政党是必要的,一党制的最终确立或许是最严重的错误之一,它使十月革命未能成为有力的民主发展和国家真正繁荣的基础。
到20年代末,苏联社会已完全被党以及它的意识形态所垄断。国内确立了镇压性的实际上是极权主义的制度。”“……这种制度的特征是:否定政治多元论,‘党-国’(一体),在国家垄断所有制基础上的对国家进行包罗万象的、严厉的和过度的中央集中管理。”
关于苏联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框架,斯大林意识形态的理论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提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完全占优势、绝对都是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力量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的问题未必是合理的和有前途的。”
关于改革时期的苏联***。“在改革时期取了对党的活动进行实质性改组的方针和党内民主化的方针,最后实行改变它在社会中作用的方针。但是,苏共的结构、工作方法,它的名人统治集团浸透着旧的习惯、传统和规则,以至于要对它进行改革和要把它转变为一个正常的政治组织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归根到底,苏共中央赞成民主化、政治多元化、自由选举、建立混合的市场经济、改革联盟的联邦等。后来,在1990年苏共28大上,这都得到了批准。但是苏共最终未能经受住成为改革党的考验。它实际上支持——中央委员会的多数人以及许多州和地区党委支持——1991年八月叛乱,从而对自己作出了判决。”
关于民族问题。“……如同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里一样,在民族进程中也出现了非常矛盾的东西。随着国内确立了极权主义,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开始被强行纳入外来的意识形态框架内。由莫斯科强加的革命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与多数居民的传统和已经形成的精神相异的人为的产物。”
关于苏联年代的总结。“无论怎样,革命都以它的所有代价给俄国带来了历史的革新,把俄国从封建专制主义过去的遗产中解放出来,使得国家开始了现代化。这样做的时候依靠的是人民的智慧、劳动和英勇行为。忘记这一切并简单地把苏联的几十年描绘成几乎是忧愁的年代是不诚实的。……
是的,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这是对的。而这首先是极权主义制度统治的结果,是斯大林主义及其后果的衍生物。过去年代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要无条件地谴责和抛弃极权主义。……
事情的另一方面是,苏联历史再次证明,表面上如此稳定和强大的极权主义最终使国家注定要变得软弱。同时,极权主义使人同国家、所有制、政治、文化相分离,试图压制社会中最微小的多样性,使社会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刺激,从而使自己注定要遭到失败。
还有一个从反面得出的结论是:只有民主能够成为社会健康的和蓬勃发展的基础,成为揭示和利用社有机会的基础。”
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认为:第一,十月革命后在苏联建立的不是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斯大林的极权主义主义制度,而这种制度是必然要失败的;第二,一党制和“观点一致”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第三,苏联存在民族问题。各加盟共和国处于无权地位。第四,苏联年代有消极的东西也有积极的东西,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在苏联失败的是极权主义主义制度,而不是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仍然是生命力的。
当然,很难准确地判断戈尔巴乔夫上述观点中哪些是改革前就有的,哪些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哪些又是在苏联解体后总结出来的。
但是,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虽然知道苏联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困难甚至危机,但他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完整的改革。戈尔巴乔夫后来在坦率地予以承认后作了如下的辩解:“在社会发展基础发生深刻的实质性变化的时期,提出某种先前制定好的“模式”或者改革的明确图表不仅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但是,缺乏明确完整的改革并不意味着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杂乱无章的。从后来改革的进程和戈尔巴乔夫的自述来看,他的改革是有榜样的;他的改革设想和是有着深刻根源和基础的;他的改革决心和信心是极其强烈的。
他把赫鲁晓夫看作改革的先驱。他说:“主要的是赫鲁晓夫留下的东西——使斯大林主义名誉扫地。勃列日涅夫时期翻本的试图破产了。已经无法恢复斯大林主义的秩序。这是开始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所以,我承认改革同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情有一定的联系。总之,我高度评价他的历史作用。”因此,他实际上把他在80年代中期发起的改革看作是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的继续。
他把持不同政见运动当作他改革的精神方面的基础。他说:“改革成熟的明显标记是持不同政见者的活动。他们受到了镇压,被驱逐出国家,但他们的道德立场和他们所提出的建议(例如萨哈罗夫的思想)在为改革准备精神前提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他还从一些外部和外部因素中吸取了一些有利于形成他改革思想的东西。他对此是这样说的:“应该说,对外因素也有自己的意义。譬如,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在我们社会里引起了深入的思考。……我要指出诸如勃兰特的“东方政策”或以“欧洲共产主义”探索社会进步的新途径等现象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在我们国家的深入思考——思考有关民主、自由与和平的价值以及它们的实现途径。”
正是在总结苏联以往改革的历史和吸取国外他认为有益东西的基础上,戈尔巴乔夫形成了他自己有关改革的观念和思想。
他初期改革的重点是在经济领域。但是当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时,他把视角转向了政治领域。他认为,“那些年代,我们发展的辩证法就是,没有社会的政治解放,没有保障自由,也就是摧毁极权主义的政治结构,要在经济领域进行重大改革是不可能的。”
政治改革的内容就是他所倡导的公开性和民主化。他要求“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性”,“彻底恢复列宁的公开性原则、社会监督、批评与自我批评”。[32]他主张“……致力于在当前条件下恢复新制度的列宁主义面貌,清除它的积垢和变形,摆脱一切制约社会前进和妨碍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潜力的东西。”这就是说,要在现存制度的范围内,去除他所说的变形东西,恢复列宁主义原貌。
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发展,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和立场发生了极其重要的变化。他对现存制度产生了怀疑,认为改善现存制度是一种幻想。他在后来的总结中说:“幻想在于,我那时就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通过完善现存的制度是能够达到这一点的[34]。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很清楚的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使国家受到损害的危机不是局部性的而是系统性的。发展的逻辑导致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必须去完善制度,而是要深入到它的基础中去并改变这些基础。这里指的是逐渐地向社会市场经济过渡,向建立在法律和充分保障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制度过渡。”
由此看来,他在1989年提出要对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其含义实际上已经不是改善而变更现存制度。其标志就是实行差额选举制、接受多元政治论和修改保障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的宪法第六条款。
这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就由初期的改善现存制度转变为后期的变更现存制度但同时保留经过革新的联盟。用他的话说是:“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在民主的道路上战胜极权主义制度。”同时,他坚持认为联盟是可以保留的。
但问题是,苏联这样的多民族单一制的联盟恰恰是建立在现存制度基础上的。动摇和瓦解了制度本身,也就等于开启了苏联解体的闸门。
苏联为何亡国亡
虽然俄罗斯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因为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资产,并且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依然数一数二,俄罗斯人的性格到现在一直没有变过,他们野心勃勃,一直以来都是想和美国争天下的,并没有因为进入了资本主义阵营,而和美国重归于好,并且那些老牌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也是不认可俄罗斯的,像英国,法国,德国都不认为俄罗斯是西方国家。
或许大家都知道,苏联在以前是美国的对手,因为他们两座国家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并且也代表两个阵营,虽然在当时苏联的经济实力比美国还是差一些,但是苏联的军事实力比起美国是不逊色的,甚至在重工业方面还比美国要强一些,但是到了后面,因为体制僵化,所以在冷战中慢慢被美国给击垮,最后苏联也解体了,最大的一部分成为了现在的俄罗斯,如今的俄罗斯已经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不再是当年的社会主义老大哥了,并且经济比起美国是差距越来越大,但是现在的俄罗斯依然和美国处在针锋相对的状态。
很多人感到奇怪俄罗斯既然已成为资本主义阵营国家了,何必和美国继续过不去呢?再说现在俄罗斯已经没法和美国匹敌了,也就军事实力上可以和美国一决高下,在经济和人口以及人均,都归美国甩的远远的,俄罗斯之所以现在还是跟美国过不去,就是因为俄罗斯人的野心依然没有变,哪怕制度变了,他们的性格依然还是典型的战斗民族,并没有因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以后,就没有统一世界的梦想了。
俄罗斯无论是沙皇时期还是苏联时期,他们的梦想都是统一世界,因为俄罗斯人的侵略性非常强,早在沙皇年代,他们就已经对清朝进行了侵略,外东北和外西北就是被沙俄掠走的,可见俄罗斯不管是什么时候,他们民族的本质都是不会变的,因此不管他们走什么制度,经济发展的如何,永远都和美国是一对冤家对头,谁也不愿意轻易退步。
苏联为何解体
苏联全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于1922年12月30日,解体于1991年12月26日。
苏联解体存在多方面因素,在1991年,由于苏联内部的重重矛盾得不到解决,庞大的苏联共和国解体为15个国家,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后,苏联内部以叶利钦为首的分裂高官在政治斗争中获得胜利,戈尔巴乔夫迅速失势,随后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职。叶利钦在掌管领导权力后,迅速签署总统命令,让俄罗斯接管了苏联在海外及国内的所有政治遗产。
解体的原因:
1、军备竞赛严重拖垮经济
2、过度的集权制度
3、高层的特权制度失了民心
前苏联虽然是因为和平演变才让前苏联解体的,但是,真正的原因是非常多的,第一就是斯大林模式的错误,斯大林模式在前期时期为前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动力,但是,这种只看重重工业,而轻视轻工业和第三服务业的模式是一个非常大的弊端,这种弊端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会去注意这个问题。
在这两个巨大的影响之下,前苏联不可避免的倒下了,它的内部原因有以下几点组成,第一点就是前苏联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而引起的斯大林模式所造成的体制僵化,经济衰退严重。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出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路,这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在前苏联这一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这样的可以调动国家所有的人力,物力和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前苏联能够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家,斯大林模式都有着巨大的贡献,可是,这样的模式有着巨大的弊端那就是它极大的压抑了人们的上进心,会让整个社会出于一个封闭的状态.这个斯大林模式在后期不仅没有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让人民的负担加重,这一切都让人民对于这个党的失望加大了,所以,前苏联也失去了很多的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二个原因就是***的问题,这个***是一个不称职的***,正是他加剧了前苏联的解体,第四个原因就是内部腐败,这些腐败官员成为了一个新的阶级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让统治者与下层百姓离心离德。外部的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来自于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在乔戈尔巴夫执政期间,前苏联与西方世界进行接触这让前苏联的青年人对于两个阵营的生活条件非常不满,就好比一个穷人突然到了一个有钱人的家里,这个穷人只会对有钱人羡慕,然后对自己的家庭进行鄙视,这些可以说是人性的弱点。
现在关于苏联解体的解释,西方有个主流观点,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是走不通的。早在80年代,苏联的经济就开始崩溃了,所以,苏联别无选择,只有实行市场化和私有化。
第二,这是苏联人民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旦给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人民就会提出废除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是进行社会主义试验最长的国家。曾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用上述观点来说明解体的原因,在我看来,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这不符合历史。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苏联的经济体制建立于1928年,从1928年至15年大约50年时间,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不管用苏联官方的统计数字,还是西方资料,都可以证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除日本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而苏联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实现最大的社会公正”,在这一点上,恐怕资本主义国家是做不到的。
由于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经济体制,早在1940年前后,苏联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西方有个统计,30年代苏联工业机床进口量的比例曾达到85%~90%,二战开始后,全部由国内自己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和技术进步。从1950年到1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4.8%,而美国同期的增长率为3.3%。西方的统计还表明,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大大快于西方国家。当然这不等于说,苏联建立的经济体制不存在问题。
从15年到1989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慢,这是相对于前几十年而言,并没有崩溃。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是1990年夏开始的,其原因并不是由苏联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引起的。
1990年3月,叶利钦当选为当时苏联范围内最大的俄罗斯共和国议会议员,同年6月,他通过一次惊人的选举,当选为俄罗斯的主要行政长官。这时,叶和他的助手们开始取一系列政治手段,破坏国家的经济,导致国家经济出现明显下降,约为2%左右。1991年,叶领导的俄罗斯又在更大范围内破坏中央,他把俄罗斯税收的绝大部分截留下来而不上交中央财政。当年,苏联经济下降13%。可见,90年代初苏联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根本不在于体制内部,而是人为破坏的结果。
对西方主流观点的第二方面我们怎么看?据我了解,1990年前后,为研究苏联改革的走向,包括美国民意测验机构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在苏联进行了多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实行资本主义的人在5%~20%左右,高达80%的人民都希望坚持社会主义。如1991年5月,美国一个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了一次一千人规模的民意测验,其中一项内容是“你是否赞成在苏联实行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只有17%的人表示同意,83%的人表示不赞成。这样看来,苏联公众的大多数并不想取消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
我从历史事实出发得出的研究结论
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我这里指的是为数十万人左右的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正是这个精英集团企图实行资本主义,以便他们享有更大的权力,拥有更多的财富。所以我把书名定为《自上而下的革命》。
我并不认为这个精英集团的每个人都赞成资本主义,比如雷日科夫就与大多数党的干部不同。我在1992年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发现他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为社会主义改革最终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感到无比的痛苦。但在苏联精英集团内部,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是太少了。他们中的多数人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并且与城市中那些持相同观点的知识分子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
下面,我提供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结果。
1991年6月,美国一个社会问题调查机构在莫斯科做了一次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调查,调查对象是掌握着高层权力的党政要员。调查取特定小组讨论的方式,一般要同调查对象进行4~5小时的谈话,通过谈话以确定他们的思想观点。
分析结果是大约 9.6%的人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他们明确支持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模式;12.3%的人具有民主社会主义观点,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实现民主化;76.7%认为应实行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存在最长、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党的干部队伍内竟有那么多的人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实在令人震惊。
让我简单地分析一下这种现象。从15年到1985年,苏联经历了十年的平稳发展时期,此时苏共党内酝酿着一种力量,就是要求改革。戈尔巴乔夫作为改革派的代表而当选为中央总书记。戈在改革初期试图通过改革克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存在的若干问题,使苏联走上经济、政治民主化之路。具体地说,就是政治上实行分权,经济上引入市场机制,意识形态领域减少控制。
这样做的结果导致苏共的权力削弱了,威信降低了,由此引发了党内三种力量间的斗争,
一是要坚持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进行改革,
二是要回到比较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去,
三是有人公开主张用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叶利钦恰恰是第三种力量的代表,他当过政治局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其言论和政治影响是巨大的。
90年代初,叶当选为俄罗斯行政长官后,事实上形成了苏联境内两个并列的局面,一个是苏共控制的中央,另一个是叶掌握的俄罗斯。由于俄罗斯人口和领土面积的绝对优势,叶逐步占了上风。根据苏联宪法,俄罗斯没有自己的军队,叶不是靠军队的支持,他的基础是苏共党内的那些主张搞资本主义的精英们。
据我研究,70年代苏共领导集团还是由理想主义的革命者组成的,到80年代就完全不同了,占据苏党政机关要职的精英们开始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代之以典型的物质主义、实用主义。
尽管这些精英们还在不断重复官方的观点,但相信者是极少数的,他们开始考虑实行什么改革方案对自己最有利。许多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会减少自身的权力,改革前的社会主义虽然赋予他们某些特权,但又限制了他们把权力传给子女和聚敛更多的财富。
显然,实行资本主义最符合精英集团的利益,这样,不仅是生产资料的管理者,而且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实现个人财富更快的增长,又能合法地让子女继承权力和财富。我认为,叶利钦之所以能够取较为和平的方式迫使苏联解体,就是由于***内那些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精英们的支持,从而也才能使俄罗斯顺利地向资本主义过渡。
1991年夏天,我在莫斯科同一个叫尼库拉亚夫的苏共高级干部交谈,他在世界上的许多热点地区工作过,估计是个克格勃成员。我问他:“你是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当时苏共还存在。他说:“我是一个***员,但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我听了感到不可理解。现在我清楚了,他的回答明确无误地揭示了苏联解体的思想基础问题。
这里顺便说一下,那些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前苏共精英们并没有想错,如今俄罗斯最富有的人正是当年党内的精英。比如切尔诺梅尔金,80年代他当过苏联天然气总公司的总经理,1992年后天然气公司私有化了,切尔诺梅尔金摇身一变成了天然气股份公司最有实力的控股人,他控制着全世界40%以上的天然气,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个人之一。前苏联共青团中央书记科尔科夫斯基也利用自己的职位创办了一家大银行,把原属于人民的财富变成个人的财产。
关于苏联解体,还有许多诱发因素。如1989年至1991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叶利钦和他的盟友们巧妙而充分地利用了这个关键。再就是党和的媒体控制权落入了企图实行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手中以及和围绕议会选举展开的各种斗争。但从根本上说,是精英集团自身的问题。
下面我想说明的是,为什么一个由党的精英集团和城市知识分子组成的联盟竟能不顾广大苏联人民的反对而推行资本主义道路呢?
我认为,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确实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动的,缺乏政治权利。当精英联盟要搞资本主义时,他们不能取有效的抵制措施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当然,在叶利钦掌权初期,也还是顾忌到人民对制度的选择,他在各种公开讲话中尽量掩盖其真实观点,不暴露准备建立资本主义的企图,而是说要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经济,逐步消灭政治精英的特权,这与一些公开讲要在苏联进行一场资本主义革命的人比,无疑是一种最廉价的欺骗。
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不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相反,要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最优越的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为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所证实。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仅在于更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在于这个制度有利于实现最大范围和最高程度的社会公正。
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一个由少数精英管理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旦老一代革命家过世,很难保证继承者们不想通过实行资本主义而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
我相信,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会逐步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实现大多数工农群众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劳动的权利,还有直接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样的社会主义肯定比资本主义优越,而且必将作为一种持久的社会制度而存在。
关于美国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有人认为由于里根时期大幅度增加军费迫使苏联也搞军备竞赛,结果把自身的经济拖垮了。如果这是里根为了炫耀削弱共产主义的政绩,那就无可非议。如果是对历史负责,那么我就要告诉大家,据美国的资料显示,80年代苏联军费开支绝对数是增长较大,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与50年代是完全相同的。
应该说,对苏联的解体,美国和西方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不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而是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非常有效地渗透到了苏联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的思想中。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研究了苏联经济学家的思想倾向,并将其与英国经济学家比较,发现他们更拥护市场化。
凭心而论,笔者初读此文,并未对科茨教授的观点特别关注。然而,随着官员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个别贪官之腐败程度已足够惊世骇俗;而知识分子中那些所谓主流学派对私有化的鼓噪甚嚣尘上之际,我开始认真研究科茨教授的观点。当我仔细将科茨教授的观点全部梳理一遍,将其论据部分暂时搁置,而将核心观点予以凸显时,顿时大吃一惊,我已经无法分清科茨教授是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还是在描述中国的现实。
科茨教授对苏联解体原因进行研究后得出的核心观点如下:
一、西方针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有2个主流观点:
(1)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在80年代就开始崩溃,苏联除了实行市场化和私有化之外别无选择;
(2)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旦给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人民就会提出废除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
二、科茨教授以大量的、确凿的事实对上述2个观点做了否定。
(1)苏联经济体制的崩溃不是由苏联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引起的,而是叶利钦在掌控了俄罗斯大权之后和其助手取把本应由俄罗斯上缴中央财政的税收截留不交,从而破坏了中央,导致了苏联经济崩溃的恶果。苏联经济的解体,根本不在于体制内部,而是人为破坏的结果;
(2)包括美国民意测验机构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在苏联进行了多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实行资本主义的人在5%~20%左右,高达80%的人民都希望坚持社会主义,苏联公众的大多数并不想取消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
三、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基本力量是一个为数十万人左右的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和城市中那些持相同观点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强大联盟。
四、戈尔巴乔夫作为改革派的代表上台后,试图通过改革克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存在的若干问题,使苏联走上经济、政治民主化之路。具体而言,就是经济上引入市场机制、政治上实行分权、意识形态领域减少控制。这样做的结果导致苏共的权力削弱了,威信降低了,由此引发了党内三种力量间的斗争:
(1)是要坚持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进行改革;
(2)是要回到比较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去;
(3)是有人公开主张用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叶利钦恰恰是第三种力量的代表。而且,叶利钦的成功不是靠军队的支持,他的基础是苏共党内那些主张搞资本主义的精英集团和城市知识分子形成的联盟。
五、苏共内部那个为数十万人左右的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为什么竟然不顾80%的苏联人民的反对,放弃社会主义而走向资本主义呢?答案很简单:利益驱动。
在改革之前和改革的过程中,精英集团利用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贪婪地侵吞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恬不知耻地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装入私人的腰包。但是他们非常担心,因为只要社会主义存在一天,他们的日子就不得安宁。因为,连科茨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教授都知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实现最大的社会公正。”
如果任由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转,那么,这些精英集团的许多人就有可能像中国的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之流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有没有长治久安之道呢?他们放眼世界,终于发现了在资产阶级的旗帜上和资本主义的法典中,用大字写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正如科茨教授所言:实行资本主义最符合精英集团的利益,这样,不仅是生产资料的管理者,而且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实现个人财富更快的增长,又能合法地让子女继承权力和财富。那些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前苏共精英们并没有想错,如今俄罗斯最富有的人正是当年党内的精英。
比如切尔诺梅尔金,80年代他当过苏联天然气总公司的总经理,1992年后天然气公司私有化了,切尔诺梅尔金摇身一变成了天然气股份公司最有实力的控股人,他控制着全世界40%以上的天然气,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个人之一。前苏联共青团中央书记科尔科夫斯基也利用自己的职位创办了一家大银行,把原属于人民的财富变成个人的财产。
六、为什么一个由党的精英集团和城市知识分子组成的联盟竟能不顾广大苏联人民的反对而推行资本主义道路呢?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确实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动的,缺乏政治权利。当精英联盟要搞资本主义时,他们不能取有效的抵制措施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
七、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不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相反,要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最优越的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为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所证实。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仅在于更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在于这个制度有利于实现最大范围和最高程度的社会公正。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一个由少数精英管理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旦老一代革命家过世,很难保证继承者们不想通过实行资本主义而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
八、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会逐步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实现大多数工农群众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劳动的权利,还有直接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样的社会主义肯定比资本主义优越,而且必将作为一种持久的社会制度而存在。
九、苏联的解体,美国和西方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不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而是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非常有效地渗透到了苏联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的思想中。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研究了苏联经济学家的思想倾向,并将其与英国经济学家比较,发现他们更拥护市场化。
行文至此,笔者内心之恐惧已经无法言表。笔者虽不谙政治,但对中国目前现状也看出些许端倪。
为什么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今天中国那些直接或间接利用权力攫取了国家和人民财产的富翁们就是未来中国土地上的霸主——新兴的资产阶级!不!确切地说,应当称他们是“智产阶级。”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以操纵资本为特征的资本家,而是借助信息社会生产的高技术,利用有形的资本和无形的智力走上中国经济、文化、政治舞台的“智本家”——新型的统治阶级。
可怜的郎咸平至今都不知道他动了谁的奶酪而给自己惹来一身麻烦,更可悲的是郎咸平甚至不知道他在向谁挑战?他不知道他挑战的海尔、TCL等商界大鳄的背后,其实隐含着鬼魅般的权力集团。许多网友对郎咸平未能成为央视2004年度经济人物而愤愤不平,我心想,知足吧,郎先生,我没有在近期的烈士名单里看到您,已经是您的万幸了。
为什么腐败之风愈演愈烈?腐败官员之级别越来越高?腐败之集团性越来越强?今日之官员有任期之限,在位之日,风光无限;一旦退出官场,世态炎凉令人恐惧。若不乘大权在握时未雨而绸缪、狡兔而三窟,则失权之后再无人问津,实乃可悲可叹。对官吏而言,和平时期,虽然不需要生命作成本,但传统允许的日常交往的人情基础,尤其掌握自己升迁命运的上级,却是要靠实物或者货币进行“孝敬”才能维持的。否则,如果不懂个中三昧,便会自取其辱,自招其祸。
官员不仅无暇于政务,取悦上司还需钱财,但为数寥寥的俸禄无法支撑人情运作的成本,只好把目光投向“”,把黑手伸向人民的血汗。
上述所言尚在其次,最关键的是那些利用手中权力攫取了国家和人民财产的人,担心自己的命运在社会主义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毁于一旦。因此,他们拼命寻找制度上的护身符,如科茨教授所言,实行资本主义最符合精英集团的利益,因为,在资产阶级的旗帜上和资本主义的法典中,用大字写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如此一来,本来提心吊胆的犯罪行为,由于换了招牌不仅万事皆休,而且成为新制度的开创者,不但是生产资料的管理者,而且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实现个人财富更快的增长,又能合法地让子女继承权力和财富。
精英集团中人深知:治国者先治人心,治人心最有效的就是操纵舆论,而制造舆论最熟悉者莫过于知识分子。于是,一些所谓主流学者在得到了一点甜头,获取了蝇头小利之后,便开始出卖良知,帮别人摇旗呐喊、摇唇鼓舌,不遗余力地鼓噪“杀富济不了贫”,“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国家侵害私人的产权、侵吞私有财产。”
其实,这些主流学者们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苦心孤诣地希望中国走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
因为,与前苏联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在于:社会更替是一种“火凤凰自焚重生”模式。传说中的火凤凰自焚之后,又在自焚的地方重新诞生为一只新的火凤凰。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演变的轨迹分析:封建王朝末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或者王朝内部分裂出新的力量执掌皇权,如唐朝的武则天;或者王朝外部力量如朱元璋、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前朝,建立新朝。或者外族入侵,少数民族执掌朝政,如元朝和清朝。但无论何种方式,王朝灭亡,一如火凤凰自焚,王朝灭亡后,又从结构上产生与前朝大同小异的新朝。如火凤凰般,在自焚处又诞生一只新凤凰。
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代表,起义之初,他们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令人称颂,赢得了民心,为他们事业的成功奠定了牢固的阶级基础。但是,当他们掌握了全部或部分权力时,中国社会那种不受任何制约的绝对权力带给他们以前几乎做梦都想不到的利益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惊喜若狂。特别是面对万民景仰的目光,那种敬畏、柔顺、膜拜、驯服的表情和行为,使他们如饮玉液琼浆,如登仙境,非后之幻境和之狂喜不能与之比拟。对这样一个可以满足自己所有需要的美妙制度,为什么要改变甚至愚蠢地推翻它呢?数学史上曾有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费马大定理。有人悬赏破解之人。后有人问大数学家希尔伯特为什么不去解此难题呢?希尔伯特幽默地回答:“为什么要杀死一支会下金蛋的鹅呢?”
一言以蔽之,即使中国未来某一天实现了“私有化”,实现了“资本主义”,她也绝不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而仍旧是资本主义卵翼下的封建主义。中国会不会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呢?就形式而言,中国未来发展与苏联有相似之处,但其结果则大相径庭,因为目前发生的一切是又一次权力的重新分配和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