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意逢迎的意思

2.阿谀奉承和曲意逢迎的差别

曲意逢迎是什么意思_曲意逢迎的出处

曲意逢迎

发 音 qū yì féng yíng

释 义 曲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逢迎: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

出 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卓偶染小疾,貂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愈喜。”

红袖添香

“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并且无可否认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种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约并不了解“红袖”当年是怎么“添香”的。我们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点线香。那种装在纸筒里、像挂面似的细细香棒,插一枝在香炉中,点燃香头,就有香烟从香棒上袅袅升起。但是,“红袖添香”绝非拿一枝线香往香炉里插那么简单。

实际上,如果观察古代绘画中表现的香炉,基本上看不到炉中插线香的情况。线香出现的历史相对晚些。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明代佚名画家作品《千秋绝艳》中,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著名情节。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炉瓶三事”中的两件——插有香匙与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炉。只是香炉中,崔莺莺的手中,都不见线香的影子。这里是在表现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古代女性“添香”的场景,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不过,“红袖添香”远远不止捻一粒香放入香炉中这么简单。

“焚香”,并不是把香丸、香饼直接加以焚烧;要让香丸、香饼发香,需借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因此,香炉中的炭火要尽量燃得慢,火势低微而久久不灭。为此,人们发明出复杂的焚香方式,大致的程序是: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古人在谈到销香之法时,总是用“焚”、“烧”、“炷”诸字,但实际上并非把香直接点燃烧掉,而是将香置于小小的隔火片上,慢慢烤出香气。

很显然,焚香的过程相当烦琐。然而,这还不算完事,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加以观察,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不过,炭墼或香饼埋在灰中,看不到,如何判断其形势呢?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判断灰下香饼的火势是过旺还是过弱。于是,唐人诗词中除了“添香”之外,还喜欢描写女性“试香”的情景,描写女人如何“手试火气紧慢”,如和凝《山花子》描写一位女性:“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添香也罢,试香也罢,在男性文人的笔下,焚香似乎永远和无所事事的女人形象联系在一起。立在香炉前的女性,不论宫词中的失意妃嫔,还是《花间集》中的艺伎,都从来不用为生计操心,她们全部的心思,就是等待某个男人,或者满怀幽怨地思念他,为他的负心而痛苦。

曲意逢迎的意思

注音一式 ㄑㄩ ㄧˋ ㄈㄥˊ ㄧㄥˊ 汉语拼音 qū yì féng yíng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卓偶染小疾,貂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愈喜。」 释义 曲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逢迎: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 相似词 阉然媚世,趋炎附势,依权附势,夤缘权贵,攀附权贵,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摇尾乞怜,阿谀取悦,苟全取容,蝇营狗苟,吮痈舐痔,阿谀逢迎,阿谀奉承,依阿取容,胁肩低眉,希旨承颜

阿谀奉承和曲意逢迎的差别

意思:曲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逢迎,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

读音:曲意逢迎 [qū yì féng yíng]。

出处: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如用兵之谋;不惟不能沮止;乃从而附合;曲意逢迎;贻害生民;恬不知恤。”

例句:是奴才总是要曲意逢迎的。

近义词:

一、低三下四 [dī sān xià sì]

释义: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引证:想当初,我在城里头作艺,不肯~地侍候有势力的人,教人家打了一顿。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

二、俯首帖耳 [fǔ shǒu tiē ěr]

释义:像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引证:他们习惯于猛于虎的官威,以为老百姓只要一加威吓,便自会俯首帖耳。 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阿谀奉承就是拍马屁,说恭维别人话,讨好别人的词语,曲从拍马,竭力迎合别人。

曲意逢迎,意思是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

都是贬义词

曲意,释义为委曲己意而奉承别人

前者是竭力 后者是委屈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