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是什么意思
3.举直错诸枉错的翻译
4.举直错诸枉怎么读
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什么意思,举直错枉的意思
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是同一个意思,指的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应该公正地对待各方。以下是详细解释:
1.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意味着公正对待各方。
这个成语源自《孟子》,意为在处理问题时不偏袒任何一方,要公正笃实地处理事务。
2.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的含义。
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是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原则,强调道德和公正的重要性。它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客观公正,遵循事实真相,不受个人偏见、私利或情感因素的影响。
3.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的实践意义。
在社会中,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是法律公正、司法公正的基础。只有公正对待各方,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在个人生活中,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公正行事,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
4.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在领导管理中的应用。
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做到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不偏袒任何一方,对待员工要公正、公平,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领导者要客观公正地评估各种因素,做出有利于整体利益的决策。
5.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在社会治理中,和相关机构要坚持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的原则,保障公民的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同时,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公正无私,对待每个案件和每个当事人都要平等对待,确保司法公正。
6.相关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总结:
举直错诸和举枉错诸直的含义是公正对待各方,它在个人生活、领导管理和社会治理中都有重要的应用。遵循这一原则,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稳定。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出自论语《论语·为政篇》。
举直错诸枉是一个典故,原意为把直的东西放到弯曲的东西上面,弯曲的东西就自然变直了。可翻译为把贤明的人选拔出来,不贤明的人自然就远离了。
“何为服”,这是鲁哀公问孔子的问题,当在孔子自卫返鲁以后,亦即鲁哀公十一年之后,此时应是鲁哀公极欲控制“三桓”而又力不从心的时候,故而问孔子“民服”的问题,本意是:“怎么做才能让三桓都服从国君的指挥”。
介绍
论语·为政,《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是什么意思
原文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①,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②,吾见于夫子而问知③,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释
①举直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错,通“措",安置。
②乡(xiàng):同“向"'过去。
③见(xiàn)于.被接见。
④皋(gāo)陶(yáo):舜时的贤。
⑤伊尹:商汤时辅相。
翻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解读〗
治政要亲贤远佞
在本章之中,孔子提出从政者要亲贤远佞的思想。这个思想,三国名相诸葛亮表达得更明确。他在《出师表》中总结汉朝兴亡的教训时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目的是告诫刘禅,让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不仅刘禅,所有的领导者都应注意,对贤臣和小人的好恶取舍,不仅关系到政治是否清明,更是直接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
翻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很多王朝的灭亡大多有“佞臣”在其中起“推动”作用。春秋晚期,楚国人伍子胥父兄为人陷害,他只身逃到吴国,但父兄皆为楚平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做了吴国大夫,助吴伐楚,五战而胜。吴王阖庐很重视伍子胥的才干,对他加以重用,吴国日益富强起来。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裴坡求和。伍子胥建议夫差乘势彻底消灭越国,但被夫差拒绝。后来,伍子胥多次对夫差的错误政策提出批评,遭到夫差反感。夫差贪图安逸,信用奸臣伯嚭。伯嚭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在夫差跟前进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了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要他自尽。伍子胥死后,夫差对伯嚭言听计从,做出许多错误决策,最终落得个国破身死的可悲下场。这时夫差才深感后悔,临死时掩面长叹:“我哪还有脸见伍子胥呢?”后人评论说,吴国的强盛是因为伍子胥,灭亡也是因为伍子胥。强盛是阖闾重用了伍子胥,灭亡是因为夫差疏远了伍子胥,亲近了伯嚭。亲佞远贤导致国家灭亡,这个教训可谓深刻。
要求领导者一定要亲贤远佞,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贤者胸怀天下,必定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就能成事;而佞者心里只有自己,自私自利,好趋炎附势,惯于弄虚作,只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领导者要亲近贤者,远离佞者。
亲贤远佞首先要能够分辨谁是“贤”谁是“佞”,关于这点,《晏子春秋》中提出了详细的判断标准。晏子是这样说的:“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天下治平,百姓和集。”“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则危覆社稷。”很显然,贤者就是“利于国者”,佞者就是“害于国者”,而“顺于己者”不一定是贤者,“逆于己者”也不一定是佞者。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忠诚与否,要看这个人对集体的利害,而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好恶。
奇怪的是,明明知道亲近小人对自己的事业有很大的伤害,还是有不少领导者对“小人”宠爱有加。其中原因在于人性的弱点,领导也是人,会有点私心和个人好恶。而自古以来仁人志士皆刚正不阿,境界高远,凡事以原则为重,遇到领导者犯错不仅不会作出让步。这必然使得领导的个人虚荣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损害,因此领导者并不那么喜欢亲近贤者。相反,小人总是善于阿谀奉承,对领导的要求更是善于逢迎,因此更容易博得领导者欢心。领导者若能认识到这一点,也许就能正确对待贤臣与小人了。
举直错诸枉错的翻译
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解释一: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信服?”先师回答说:“的行政行为正确而有价值并放弃无意义的举措,人民就会心悦诚服于的政令;举措不当而废弃正确的原则精神,老百姓就不会信服了。”
解释二: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信服?”先师回答说:“选拔正直无私的人,贬黜邪恶不正的人,百姓就会服从的政令;选拔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贬黜正直无私的人,老百姓就不会信服了。”
举直错诸枉怎么读
举直错诸枉错这句话的翻译是把正直的人提拔到高位,使得不正直的人无法得逞,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举直意味着要发现和选拔那些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才,让他们担任重要的职务,发挥他们的才能和作用。而错诸枉错则是强调要避免把不称职、不道德的人放在高位,以免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的社会,也具有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通过选拔正直、有才能的人才来推动社会的发展,避免不道德、不称职的人占据高位,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举直错诸枉错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古代名言,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和管理理念。
举直错诸枉的文化背景:
举直错诸枉这句话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时期。在那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礼乐崩坏。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孔子提出了举直错诸枉的思想,强调要通过选拔正直的人才来治理国家,让不正直的人待在不正直的位置上。
在孔子的思想中,直指的是正直、公正、有道德的人才,枉则是指不正直、不公正、缺乏道德品质的人。孔子认为,只有选拔和提拔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才能使社会稳定和谐,恢复礼乐制度。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春秋时期,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因此,举直错诸枉的思想成为了当时社会改革和政治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思想逐渐被应用于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在后来的历史中,许多儒家学者和政治家都强调了举直错诸枉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治理社会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什么意思,举直错枉的意思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jǔ zhí cuò zhū wǎng,néng shǐ wǎng zhě zhí。
扩展资料:
释义: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孔子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出自: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颜渊》。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白话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轶事:
一天,孔子五十六岁的生日来了。由于孔子当时游历在卫国住在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里。孔子怕蘧伯玉为其庆寿,惊扰了他,便大清早带领着弟子们到帝丘郊外一片树林去漫游。
在一棵老柏树下,碰上樊迟在到处拜师求学。子贡见他虽然十分腼腆,但却是聪明,便自作主张地领回来拜师。孔子知道这些以后,忙将樊迟扶起,问道:“樊迟啊,你想学习什么本领?”樊迟低声说:“我想学习种植五谷杂粮。”
孔子说:“种植五谷杂粮,我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农。”樊迟又说:“那就向夫子学习种植蔬菜。”孔子说:“种植蔬菜,我还不如专门种菜的农民。”“那……”樊迟茫然地盯着孔子,“那夫子能教授我什么样的学问呢?”
孔子耐心地说:“樊迟啊,君子要有雄心壮志。身居高位的人如果礼贤下士,老百姓没有不佩服他的;如果诚实守信,老百姓没有不诚恳地对待他的。”樊迟连连点头说:“那弟子就学习礼,学习信。”
1.举直措枉,汉语成语,拼音是jǔ zhí cuò wǎng,意思指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2.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
3. 出自《论语·为政》:“举枉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