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2.《小窗幽记》里的人间清醒
3."任天上云卷云舒”出自哪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得到宠爱或者遭受耻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宠辱不惊?宠爱卑下的,得到它会感到心灵不安,失去他也会惊恐万分。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作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倘若没有我这个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把天下看的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交付与他;爱天下和爱自己一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交给他。
这节里老子对宠辱,进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宠指非常道,辱指常道。宠字的结构是宇宙中有龙的样子。中国人便有龙的传人之说。而辱字的构造是用手掌握拿捏好时辰分寸的样子。惊字为敬马之合。庄子说:万物一马,也就是道。
人作为情感的动物,对荣辱的情感体验十分敏感,因为芸芸众生奔走于各种名利场,不可能完全摆脱荣辱的影响。面对荣辱人总会有所反映。
如,受到别人的恭维赞扬,心里会感到喜悦;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因为人有患得患失的特点,得到宠爱并不会让我们永远快乐!同样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辱骂,我们也会表现出不安,惊恐;其实这都是人类的自身弱点决定的,因此人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所谓贵大患若身,贵,以之为荣,看中;大患,极强的忧虑;若,如。得宠就惊喜,受辱就惊恐;把心中的忧虑看的和自己与自身的死亡同等重要,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世间一般人的普遍心态。
在老子看来人在荣辱面前的这种表现,虽是常态,但这也是不正常的。因为荣辱都是一时虚名,时过境迁之后便成云烟。人不能远离荣辱也不能成为荣辱的奴隶。只有看淡荣辱,超然自守的人,才能把我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自己的主人。
柳宗元被贬永州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无人不被他的文才折服,那优美清幽的写景之中无不透露出他失意文人的凄凉与无奈。宋代大文豪,大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则喜洋洋也。看来能宠辱不惊的人很少,即便是修养极好的大学士,大文豪也很难做到。这就需要我们多多修炼自己的心志,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傅雷教育儿子傅聪要学会宠辱不惊,学会坚强: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成功不骄傲,即败不馁,胜不骄,做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看来我们需要一生去修炼自己的内心使之强大——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原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译文无论是受宠或者受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的欣赏庭前院中花草的盛开和衰落;无论是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如的舒卷。
解析世间有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或者大悲,或者大喜,人往往都很难做到从容面对,所以就会有各种烦恼接踵而至。这一切追根究底都是心有所往,有所往,就会被这个东西所困住。
有人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对于失去,我们没必要苛责太多,没必要和自己过不去。因为生命没有轮回,我们没理由不善待自己的生命。
匆匆时光,我们走过了一季又一季的春夏秋冬,风风雨雨,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生活的磨砺,锻造出了我们人生在世该有的姿态和底蕴,只是这一路上,我们都被岁月镀上了一层深浅不一的划痕。
感悟我们要走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取舍,真正能保护我们的,就是自己的选择。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的,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坎坷不平,也许上一秒还在顶峰,下一刻便突然跌入谷底。但无论如何,都要一直走下去。荣耀也罢,屈辱也罢,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少一些无奈与感慨,多一份从容和淡然,保持一份难得的理智,坦然面对所有,以平常心对待人生百态,以柔软心对待生活的坎坷与无奈,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生活的美妙,才能享受到日子的充实与美好。
凡是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和事,不是恩赐就是劫。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小窗幽记》里的人间清醒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意思是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出自《幽窗小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译文: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任天上云卷云舒”出自哪
人间清醒之《小窗幽记》十句名言
01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景篇》
译文
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只是悠闲的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凋落;无论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由舒卷。
02
留七分正经,以度生:
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篇》
译文
人最高的智慧就是“难得糊涂”,凡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七分正直三分糊涂就行了。
03
使人有乍交之欢,
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篇
译文
令对方对自已产生初交的欢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会令对方产生厌恶感。
04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篇》
译文
情爱最难保持长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终会变得浅薄无情。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而为的人终不会失去他的天性。
05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篇》
译文
一个人的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不可太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不可太积极前进。
06
伏久者,飞必高;
开先者,谢独早。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篇》
译文
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显露出来,必定飞黄腾达;太早开发的事物,往往也会很快的结束。
07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
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篇》
译文
不近人情,整个世界都会显得艰难恐怖:不懂事物的真相,一生都活在虚幻梦境中。
08
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
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篇》
译文
为人处世,一定要少说废话,多读圣贤书,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品行,这才是正道。
09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
先远后近,交友道也。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篇》
译文
交朋友的滋味要由淡薄而浓郁,由疏远而亲近,由接触而相知,这是交朋友的方法。
10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
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灵篇》
译文
眼中没有任何灰尘遮挡,才可以读尽千卷的书籍。
胸怀中没有什么成见,才能处世圆融。
出自:明代洪应明《菜根谭》
原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译文: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这是一种恬然自安的心境。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洪应明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隐士,该书成书和刊行的时间可能在万历年间的中后期或末期。这时,神宗皇帝治国无道,宦官专权,朝纲废弛,党祸横流。
由嘉靖朝开始显露端倪的内忧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来。有识之士的思想异常沉闷,无法从当时十分激烈的社会矛盾中解脱出来,于是就会有人形诸笔墨,表达时代的心声。
2、赏析
《菜根谭》博大精深,妙处难以言传。它文字简炼明隽,更是叫人含咀无穷,同时它亦骈亦散,融经铸史,兼雅俗。它似语录,但是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却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
且文辞秀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表现了洪氏的儒、释、道思想之三味,读之令人心旷神怡。《菜根谭》将重构社会文化心态的起点放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身修养之上。
他要求人们“昨日之非不可留”,一旦坚持这些错误,不加以彻底改正,那么,终有一日,死灰复燃,阻碍自己对事理、天理的追求,因此,在闲暇无事之时,就要认真反省自己是否有不纯杂念存在。
士人一旦具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智慧妙用,若有人能“一念常醒,才避去神弓鬼矢”,免受伤害;若能“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获得真正的自在。
《菜根谭》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尤其注意从社会文化心态的调整角度出发,圆心阐述,可谓卓具识见,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众多的思想流派,在这些流派中,或多或少涉及到社会文化心态的规范。
但是,社会几乎全不理会这些道德,自行其是,弱肉强食,男盗女娼,层出不穷,愈演愈烈。传统文化品位之高,社会流俗层次之低,无异于天壤之别。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
洪应明所借助的社会文化心态重构的有力武器,是人的生存意识,洪氏将生死问题作为价值参照,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希望使人们将一切所作所为都放在鬼门关上进行比量、考究,然后识别孰轻孰重,孰取孰予。
从而使人们自觉改变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从个体到集体,最后重构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心态,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应该说,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其书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箴言,实在是社会病态的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