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乱世繁花悲落叶——魏晋南北朝之晋之乱(二)
唐僧在取经途中设与妹子成亲了,很有可能发生以下三种结果。
结果1: 派使者解除亲事,并派杀手成功暗杀唐僧。
唐僧取经可谓是的一件幸事,况且还是国王亲自指定的。皇上一言,驷马难追。若唐僧中途背弃皇上的旨意,这显然是抗旨,是欺君之罪。
在古代抗旨欺君就是死罪。况且唐代如此发达,疆域辽阔,与周边国家关系密切。若唐僧在取经沿线任意一个地方与异国姑娘结婚成亲,都肯定会遭受追杀。
当然也肯定会暗杀成功,唐僧结婚不但欺骗了国王,还欺骗了包括如来在内的诸神。如来能够轻易的饶过他?
另外唐僧结婚让孙悟空怎么想?一本正经的沙悟净又怎么想?还有那本来就惦记人家姑娘的猪八戒岂能善罢甘休!
结果2: 将唐僧逐出教派,贬为凡人。
唐僧肩负着国的荣誉与信仰,沿途若结婚以后,肯定就意味着归俗。倘若国王不追杀唐僧的话,那也会被佛门教派贬为凡人。终生不会在接受他踏入佛门重地。
不过唐僧若真的结婚了,那么他肯定也会不在踏入佛门。毕竟佛门与成亲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极端。从这一头到另一头。离的很近也很远。
贬为凡人后,唐僧几个徒弟也就没有必要在追随他了。猪八戒虽然满嘴一个又一个师傅叫着,倘若师傅结婚,八戒也马上步入其后尘。
结果3: 成亲以后成为,带着妻子继续取经。
在《水浒传》以及《笑傲江湖》中,都有的故事。他们信仰宗教,却不愿脱离世俗。这种情况发生在唐僧身上也是有一定的概率。若取经途中途被某个妹子深深的迷住了。那很有可能成亲后带着妻子一起上路。
因而他们的队伍会更加壮大,不止唐僧,很有可能猪八戒,沙悟净,孙悟空也会结婚。然后他们取经剩余的故事就不是被妖怪喜欢,而是妖怪与妖怪发生三角恋了!
乱世繁花悲落叶——魏晋南北朝之晋之乱(二)
以“蒜薹”为经,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故事。并剖析了农村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贫乏、生存的窘迫,以及导致“方四叔车轮下惨死”、“金菊上吊自杀”种种悲剧发生的原因。并未按读者习惯的模式来进行叙述,而是从“蒜薹”发生后,警察抓捕高羊与高马开始,把高马与金菊的恋爱故事与现实中的高羊被抓、高马逃亡交叉叙述。当读者在扑朔迷离而又生动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着警察的卑鄙无耻、乡助理的以私循法、县长的渎职害民、税务与工商的营私舞弊的场景中,整个情节的面纱也被逐渐揭开。
一、“蒜薹”本是可以避免的,却发生了。“蒜薹”价格的不断提高,使天堂县领导者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于是天堂县决定大面积种植蒜薹。然而决策者却忽略了后期一系列问题。当因蒜薹滞销,百姓心急如焚的时候,领导不但没有及时出面解决问题,反而自己躲了起来,拔掉电话线,不露面。同时暗中抓紧对百姓盘剥,增收更种名目的税费。当百姓砸碎玻璃、割破沙发表示不满的时候,他们仍旧不出来解决问题,反而增高院墙。天堂县的县长仿佛是一地的土皇帝,掌握一方的霸权。中国有偿命,欠债还钱的古话,可是就因是县长的车出了命案,就可以赔几千元钱就解决问题,这就更加深了百姓的怨恨。
二、“高马、金菊”的悲剧爱情“蒜薹”饱含的是政治的批判,而高马和金菊的爱情则是当代农村真正的悲剧。悲剧和时代错位,或许正因为不该发生却发生了,也才更血淋淋的刺痛人心。高马、金菊的悲剧爱情是和当时城市中自由的爱情相对照的,且潜在着城与乡,文明和愚昧的比对。造成高马和金菊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的不发达。百姓生活穷苦,为了繁衍后代,不得不取换亲的形式。在旧社会,换亲的发生似乎很正常,然而当换亲发生在80年代,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恋爱不自主、婚姻不自主,这早已在“五四”启蒙时代讨论过的话题,又重新摆了眼前。“五四”启蒙的不彻底,值得深思。时间流走了七十多年,只可惜,陋俗依在。虽然城市的街道满是些簇拥搂抱的自由恋爱的男女,而乡村中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思议之余,我们感叹的是生存的无奈。只有金菊成为这“三换亲”的牺牲品,才能给四十多岁的“大哥”找到媳妇。她任由着父亲、母亲、兄弟的摆布,嫁给她自己并不爱的人。她,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他们的私有财产,为了实现他们的目的,像物一样,被交换着。当她爱上了高马的时候,她才为她自己活着。然而她为自己幸福努力的时候,换来的却是社会的不接受,甚至连她的父兄都不承认她是他们的亲人。她以自杀的方式逃避这个世界,用死的反抗来捍卫些什么。她至死也没让她和高马的孩子来到人间,尽管这个带有灵性的小孩咒骂着父母,迫不及待的想要来到世界。她用切身的体验向孩子解释世界的残忍。金菊在死后也不得安生,方家兄弟对于钱财的贪婪,给她举行了阴婚。阴婚的背后却是落后、愚昧的乡村文化传统。
警察抓捕的马脸青年被扣在马路边的树上,又被过路的车撞死;蒜薹未卖出,四叔却在归家路上被乡委书记的车撞死;看守所里的所谓的死囚不过是因不公待遇而打人一棍,却被判而且上诉未果最后被执行枪毙;金菊在高马被捕后来到高马四壁空空的家中,带着即将临盆的孩子吊死在高马家的门框上;四婶因老伴横死且未得到公正判决而在冲击县府时放火泄愤,在牢里犯病也未得到相应医治,虽然最后保外就医却因换婚亲家掘了金菊的坟而上吊自杀。只有高羊因为胆小怯懦、逆来顺受的个性而得以在劳改中苟且偷生。其他的蒜农也遭受着法律的“公正判决”。虽然在的结尾,上级党组织发现并纠正了天堂县的官僚主义作风,相关人员也受到了处分,但农民们的穷困与不幸却还是未见到曙光。作者以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站在农民的立场,毫不留情地用笔把农民们的辛酸与屈辱描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画面中感到到现实的残酷与可悲。
值得称道的是,在作品中,作者虽然写出了有着阿Q式个性的高羊、循私枉法的乡助理、害民扰民的税务工商等各色人等以及让人痛恨的披着***外衣而不顾人民死活的县长和县委书记等人,让人感到了时代的沉重,同时也塑造了具有反抗精神的高马,同时,虽然用墨不多,但那个军人出身的郑老汉的儿子在法庭上的辩护,也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其实,那个军人的形象,正是作者的良心,也是千百万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群众的心声。而对那些穷困的百姓,作者也并未一味地肯定,而是写出了他们的愚昧与自私。因此,作者是在批判着现实的黑暗的同时,也在批判着人性的丑陋。作者以他犀利的笔锋,撕开了现实与人性的双重表皮,并把真相赤裸裸地坦露在读者的面前,令人振聋发聩。 人物心理分析
一、人物心理的衬托
在中高马与金菊作为一对恋爱的人,内心的心理活动是相当丰富的,莫言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也进行了充分的表现,细腻的刻画出了他们内心的状态。在刻画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同时,作品中出现了一个活泼的红色马驹形象,红色马驹与人物的心理变化密切相关,通过其活动,从侧面衬托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也增加了作品的内涵。红色小马驹第一次在作品中出现是在夜晚的打麦场,小红马驹在打麦场的边缘来回跑,发出嗒嗒的声音。循环往复的声音造成了一种节奏感和紧张感,这种氛围与高马当时的心情类似。在众目睽睽之下,高马一次次试探性地向金菊靠近,像“闹革命”一样,稳扎稳打,试探成功,然后前进,形成了像打仗一样的节奏感。同时,在众人聚集的地方,要想要牵金菊的手是有风险和压力的。金菊已经定亲,在农村,这就相当于已经确定了她与对象的夫妻关系,对定了亲的金菊表示爱意,是会遭到村人的鄙视的。同时,金菊是否喜欢自己,高马不敢确定,因为两个人就聊过一次,以后的一年,每次高马想与金菊说话时,金菊都会避开。如果金菊不喜欢自己,自己贸然抓她的手,金菊在人群中大喊的话,高马就会身败名裂。所以,高马在众人聚集的地方牵金菊的手存在着很大风险,其当时内心也紧张到了极点,就连四婶的一声咳嗽都能让他打一个冷战,浑身凉透。马驹跑动发出的嗒嗒声与高马内心的紧张感内外呼应,将高马当时的极度紧张状态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牵手后的第二天晚上,高马在金菊家门口等待金菊赴约,不确定金菊是否愿意出来与自己见面,高马内心忐忑。小马驹时而跑到沟里,有时而半真半的吃麦秸,正如焦急等待爱人出现的高马,内心焦急、烦躁。金菊家的大门一声响,高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高兴的是终于有人出来,而且很可能就是金菊。这时候,小马驹紧张而又兴奋地飞跑,马蹄弹起的泥土打在麦秸垛上发出响声,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这也是高马听到金菊家的门打开后的反应,是否是金菊?这是一个关键而令人紧张的问题。如果走出来的是金菊,那么自己的爱情终于得到了回应,又非常值得高兴。所以,此时的高马既紧张又兴奋,与红色马驹的行动相互衬托,高马内心的状态通过小马驹的行动得到外化,有了一种活泼的动态美。
二、希望的象征
恩格曾经说过“人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其它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小红马驹在作品中屡次出现,不仅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还在金菊与高马受到委屈或者毒打的时候给予安慰,充满了温暖色彩,给他们以行动和生存下去的动力与希望。所以,对于金菊与高马来说,小红马驹代表了希望,是希望的象征。高马看了金菊的婚约以后,准备到金菊家讲明强迫婚姻的不合法性,这无异于是“自寻死路”。作为方家的签订换亲婚约的破坏者,高马主动到方家,这已经是自投罗网。如果再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向方家讲明换亲是违法的,应该自由恋爱,成全他和金菊,这无异于火上浇油,打斗是非常可能发生的。同时,作为影响婚约实现的不安因子,高马出现在方家,并进行游说,这在方家人看来无异于是对他们全家的一种挑衅与侮辱,方家岂能善罢甘休!高马是非常明白到金菊家的危险性的。但是,他爱金菊,不愿意让金菊嫁给有病的刘胜利。所以,他内心非常犹豫,方家父子的凶狠让他却步,金菊的眼泪促使他前进。到了金菊家门口的时候,枣红小马驹出现在打麦场上,但是老马的嘶鸣使他飞快地跑走了。高马变得头晕目眩,本来满满的信心和说服金菊家人的愿望消失得无影无踪,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红色马驹与高马内心的信念相联系,它的离去也暗示了高马内心希望的消失。挨打后的高马被扔在巷子里,红色马驹的抚慰让他不顾自身的伤痛,第二天就到了乡,寻求部门的帮助。不仅如此,小马驹还给金菊以希望。在金菊给四婶送饭回家的时候,肚子里的孩子要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绝望的金菊把外界的蒜薹、鹦鹉等说成是恐怖的东西,以此来阻止孩子想到世界上看看的愿望。小红马驹将头伸到金菊旁边,用舌头金菊,对绝望的金菊进行安慰。金菊为了让自己决心坚定,推开它的头,免得自己的冷漠口气被动摇。当高马发现金菊自杀之后,精神处于崩溃的状态,在砍杀鹦鹉精疲力尽之际,听到马蹄声亢奋得难以自持,恳求小马驹不要走,但是,小马驹还是离他而去,消失在黑暗中。高马开始陷入疯狂与崩溃,开始仇视权力的掌握者。即使被诬陷(把马脸青年的罪名都安到了他的头上),他也不再在乎,一副无牵无挂,反抗到底的样子。小马驹的出现,使金菊和高马充满了对于爱情的希望,小马驹在他们遭受毒打的时候给予温情的安慰,在金菊对人间绝望的时候带来温暖与关爱。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小马驹是希望的象征。小马驹存在的时候,高马与金菊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小马驹离开后,高马陷入了绝望。
三、爱情的见证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红色马驹最初出现在打麦场上,是高马准备牵金菊的手的时候,最后一次出现是在高马发现金菊死后内心绝望的时刻,高马与金菊的爱情从萌芽到发展,到抗争,到最后金菊放弃生命与爱情,在他们恋爱的每一阶段,红色马驹都出现了,并见证了两人爱情的发展。高马第一次做出爱的行动,在打麦场上准备抓金菊的手的时候,红色马驹在打麦场嗒嗒地跑着。高马约金菊见面的时候,红色马驹见到金菊出门,高兴地飞跑,欢欣鼓舞。高马被方家兄弟打晕扔到巷子里醒后,首先看到的是站在面前的红色马驹,它用嘴巴蹭着高马的手背,对高马起到了安慰作用。两人私奔被带回,红色的马驹出现在苍马县的辣椒地里,看到了两人遭受的毒打的场面。最后,红色马驹也经历了金菊吓唬肚子里的孩子,不让他出来见识外面的世界,并最终放弃自己的生命,走向死亡的过程
叙事手法
的正文是叙述者全知型的叙述。打乱了故事顺序,灵活运用了互文、倒叙、插叙等手法,分别叙述了高羊、高马和方四婶一家的故事。
《天堂蒜薹之歌》铺设了两条情节的发展线索:一条是高羊的经历,另一条是高马与金菊从恋情的萌发到爱情毁灭的悲剧。第一章从蒜薹发生后警察抓捕高羊、高马逃脱开始写起,露出了这两条线索的头绪。第二章的故事时间则回到了蒜薹的前一年,即高马与方金菊恋情的萌发时。第一、三、五、七、十二、十四、十六、十八、十九等章节叙述了高羊在蒜薹前后的经历,是现在进行时的叙述,高羊被捕,押解到乡,乘囚车去县里、被关押在看守所,狱中生病,法庭受审等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叙述。在顺时叙述高羊的经历时,也穿插了高羊的回忆:少年时的苦难、母亲的去世、失明的女儿、分娩的妻子、刚出生的儿子等家庭情况。第二、四、六、八、十、十一、十三、十七等章,主要讲述了高马和方金菊的恋情,是过去完成时的叙述,换亲、私奔逃婚、被捉遭打、金菊上吊、高马参与蒜薹等,都是倒叙。两条时间线索在第十三章重合在一起,被追捕的高马回到家看到上吊自尽的金菊后,满腔悲愤,委托邻居处理完后事,似乎了却了心愿,于是便束手就擒。经过短暂的重合后,第十四章又是倒叙,叙述了方四叔遇而亡的经过。最终,两条时间线索在法庭审判时汇聚到一起。这两条时间线索齐头并进,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而方四婶的故事则在这两条叙事线索的相互交织和推进中,得以完整地展现出来。这两条线索虽然以高羊、高马为中心,实际上是讲述了三家的故事。这种分别叙述人物故事的方法,与古代章回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手法非常接近。在叙述中,叙事现场的现在时和人物对过去经历回顾的过去时交叉出现,错落地呈现出人物命运遭际的变化。这种叙述角度的多重转换,在结构上的时空交错和剪辑,更能显示出叙事的魅力。在《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结构力中,叙述者以自己的良知、对官僚主义的义愤和对农民遭遇的同情,如实地说明了蒜薹发生的主要原因。
的最后一章,也就是第二十一章,是《群众日报》的通讯、述评和社论,交代了对蒜薹的处理结果、由此引发的思考,包括应当吸取的教训。这一章既批评了天堂县委、县领导严重的官僚主义、漠视群众利益的失职行为,最终导致的蒜薹发生的错误,又批判了砸、抢、火烧县大楼的不法行径,指出了不能用无主义反官僚主义,对少数不法分子惩处的必要性,从官方的立场和角度对天堂蒜薹进行了叙述。在的每一章前面,有天堂县民间艺人盲人张扣演唱的歌谣片断。张扣是蒜薹的经历者,他的这些歌谣呈现出蒜薹的前因后果、的过程。张扣的唱词对官僚不顾群众的利益致使蒜薹大量腐烂的行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义正词严,悲愤满腔,酣畅淋漓。作者在第二十章写了张扣因唱《天堂蒜薹之歌》遭到威胁被害致死的结局,这是民间的角度和立场。从这三个角度、三种立场所作的叙述,都是某种意识形态话语。张扣的唱词是民间意识形态话语,按现在的说法也就是“草根”话语;叙述者是精英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群众日报》上的文章则是典型的官方话语。他们以各自的立场和各自话语的叙述,形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大合唱。是非曲直,有待读者评说。同时,这三种叙述话语也形成了三个文本。这些报纸上的通讯、述评和社论以及张扣的唱词,与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多重文本。暗合了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结构现实主义的手法,以跨文体的形式,颠覆了传统的文体模式。
莫言在《天堂蒜薹之歌》中,镶嵌进其他文体类型,如张扣的唱词属于民间说唱的韵文文体,也是一种口头传唱的文学语体。第二十一章《群众日报》中的文章都不是文学文体,其中的新闻报道属于新闻文体,述评和社论属于政论文体,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也具有各自文体的特点。而的正文则属于传统的叙述文体。这多种文体被组合在一个叙事结构中,构成一部跨文体的。这些不同的文体形式,虽然处于同一母体之中,但依然保持了各自的独立个性,具有各自文体的话语风格,同时,又没有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通过这种不同文体的穿插、组合,突破了传统文体的规范,使读者在多种文体的相互参照中,感受到这种全新的文体形式带来的一种陌生和新鲜的审美体验。中的这些不同的文体所形成的文本,既有文本之间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又有此时的文本与彼时的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如叙述者的叙述与报纸的文章都是在蒜薹后的叙述,是过去完成时;而张扣的唱词则是即时的、现在进行时。多重文本的相互交叉、相互指涉、相互影响、相互印证,展示出互文性景观,也使蒜薹得以立体式的呈现。多重文本的结构方式,使传统的封闭文本变成了一个开放的文本。张扣的唱词和《群众日报》上的文章,既起到补充正文的作用,又可以独立存在。读者可以将每章之前张扣的唱词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独立的阅读单位来阅读;也可以直接阅读报纸上的文章,即第二十一章。对这两个文本的阅读,都能获得对经过的大体了解,并可以与的正文互相印证。这种开放的文本,能使阅读主体的创造性得以发挥。就这样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三个不同的立场,用三个文本将天堂蒜薹全面、立体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三个文本哪一个更接近于真相,现代主义认为客观的叙事话语并不能将置于一个透明的空间中,这就为这一提供了多样性叙述的可能。莫言也没有打算再现“蒜薹”的过程、进而以揭示真相为旨归。的写作并不能完成对真相的揭示,但用巴特的话来说,它却创造了一种“现实效应”。这种“现实效应”也可以说是创作中的逼真性。为了满足逼真性的要求,作者可以进行虚构。因为的再现是现实的和可能的混合体。可以说,这三个文本站在各自的立场,从各自视角,运用各自的话语方式的叙述,都丰富了读者对“蒜薹”的认识。
在的叙述过程中,莫言综合运用了联想、回忆、幻觉、梦魇等西方现代派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民族传统的叙事方式交融在一起,使其叙事方法显得错落有致而丰富多姿。如方四叔遇身亡后去乡里讨说法的情形,就是通过方四婶在牢里的回忆呈现出来的。第十章金菊与尚未出生的腹中婴儿的对话,第十二章高羊在梦中与母亲的相见与对话,第十三章高马与金菊尸体的对话,显然不是传统的叙事方式,而带有浓重的现代派色彩。还有第七章,高羊在监牢里被中年强迫喝自己的尿,使他回忆起少年时喝自己尿的经历,到第十二章又联想到娘死后被关在大队部,治保主任强迫自己喝尿的遭遇。由喝尿而引发的两个生活片断的回忆和联想,就交代出他因出身地主而遭遇的种种苦难和屈辱,也勾勒出高羊几十年的生活道路的变化。第十五章方四婶在牢里梦中与方四叔会见,醒后回忆起方四叔死后两个儿子种种无耻、卑劣的表现,这些回忆、联想、梦魇等都是在正常叙事过程中的停顿,是在瞬间完成的,并未影响故事的行进。这些人物意识的流动,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的,可以说也是虚写。但这种虚写却可以作为实写的补充,将正常的现实叙事中尚未写出的一些呈现出来,使得所叙述的故事更加完整和缜密。虚写与实写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整体。瞎子张扣是的叙事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角色。他是“天堂蒜薹之歌”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同时,他又是中的人物,是一个被叙述者,高马与金菊恋情的萌发,就起始于观看张扣的演唱会。第十六章描写了张扣在广场上唱出了方四叔惨遭的冤情,也为民怨鼎沸的群众指出了去找县长的出路。第二十章交代了张扣因言获罪而惨死的结局。这一人物在中的作用与贾平凹《废都》中捡破烂的老头有些相似。收破烂的老头唱的流行段子,显然也有着批判现实的意味。但是这一角色却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与的整体结构无大的关联。而张扣却是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方面,其重要作用是《废都》中收破烂的老头不可比拟的。张扣的作用又与《红楼梦》中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相像,一僧一道是《红楼梦》中推动情节发展的枢纽,每当宝玉陷入困境时,两人都会出现,在情节的发展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但张扣却没有僧道二人的预知前生后世的能力,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不明显。但他是蒜薹的经历者和参与者,当蒜农聚集在广场时,他唱出了“孩子哭了抱给亲娘,卖不了蒜薹去找县长”,成为蒜薹的鼓动者,自觉地为老百姓代言。他的歌谣中既有群众因种大蒜而致富的欣喜,也有对基层官员横征暴敛的愤恨,但更多的却是因的作为致使蒜薹滞销腐烂而激发的满腔义愤。
就从西晋开始吧。西晋开始于公元265年,结束于公元316年,共传四帝: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先来说说这四个皇帝的关系,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晋惠帝是司马炎的儿子,晋怀帝是司马炎第二十五个儿子,和晋惠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晋愍帝是司马炎的孙子,他的父亲是司马炎的儿子吴王司马晏。
其实最后两个皇帝纯粹是被拉上台的替死鬼罢了,不仅朝政不由自己,连自己的命也不是自己的,晋怀帝被刘聪掳走,最后被毒杀,晋愍帝向刘聪投降,结果受尽屈辱后也被刘聪毒死,没一个有好下场的,亏得还是皇帝呢!
?司马懿是晋朝皇帝的先祖,但司马懿在世时,并没有称帝,他的庙号宣穆皇帝是他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追封的,他的原配宣穆皇后也是司马炎追封。
史载司马懿有四位夫人,正室张春华,生有三子一女,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平原王司马干和南阳公主。伏夫人生有四个儿子,汝南文成王亮、琅邪武王伷、清惠亭侯京、扶风武王骏;张夫人生一子梁王肜;柏夫人生一子赵王伦。还有一个高陆公主,不知是谁人所出。高陆公主后嫁给杜预。杜预生有一子名杜锡,杜锡生有一子名杜乂,也就是杜预的孙子,杜乂的女儿即是后来东晋皇帝晋成帝的皇后——杜陵阳。
? 张春华的父亲不过区区魏朝的一个小官,但她的后辈中出了位名人——山涛,按辈分,张春华是山涛的从祖姑。
? 张春华,史载“少有德行,智识过人”。一次曹操召见司马懿,司马懿托言有风湿病,腿脚不方便没有去。结果天公不作美,赶上下暴雨,司马懿爱书如命,想起家里还晒着书没收呢,忘了说谎的事,手脚麻溜的跑到后院去收书,不料被家里的一个丫鬟看见了,张春华害怕小丫鬟泄露机密,手起刀落杀了那个倒霉的小婢女,又害怕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干脆自己亲自下厨做饭,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处事果断,是个强硬派,司马懿刚开始并不很喜欢她,经过此事后才开始看重她。
可能张皇后性格耿直,更多豪气而少媚态,只得丈夫的尊重,却很难得到丈夫的爱宠,待到年老色衰,丈夫身边又有了更年轻美貌的柏夫人,张春华不仅不再被丈夫看重,还招来丈夫无端的厌恶,一次司马懿得病,张皇后想借机套个近乎,探视下丈夫的病情,便不顾小妾的白眼过来问候,不料,司马懿丝毫不领情,反而指着张皇后的鼻子说:“你这张老脸,还出来乱晃什么?看见你,我就心烦!”(“老物可憎,何烦出也!”),张皇后被老公当着小妾的面这么羞辱,一怒之下开始绝食!其实如果仅是张皇后绝食,司马懿正巴不得呢,他恨不得张皇后赶紧一命呜呼,他好将自己宠爱的柏夫人扶正,可是张皇后也有她的硬牌,她性格梗烈,生的儿子也不是吃素的,三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听说老妈被侮辱,岂能善罢甘休,不能和老爹对打,那就干脆和老妈一起绝食,司马懿这才慌了,赶紧对老妻又赔礼又道歉,总算和解了,私下里哄着撅着嘴的小妾解释道:“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俗语说上阵还需父子兵,老东西死了不可惜,几个儿子可都是宝啊,要是跟着老货一起死了,那真是得不偿失!”(“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魏正始八年(247年)张春华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五年后司马懿去世。
司马懿其他的夫人,史书上只寥寥一笔带过,除讲到柏夫人和张皇后争宠外,再没有提及其他几个人的具体情况。
景帝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的原配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夏侯家的姑娘,叫夏侯薇。
夏侯徽(211年-234年),字媛容,出身不凡,其父乃是曹魏的征南大将军夏侯尚,母亲则是曹操的养子曹真的妹妹,被封为德阳乡主,夏侯徽的兄弟夏侯玄,是个文学家、玄学家兼美男子,夏侯玄和曹丕的关系也是非同一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两人志趣相投,常常在一起吟诗会友,是曹魏家族的死党,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善于政治投机的司马家将眼光聚焦到了夏侯氏家。夏侯薇本人也颇有才学,风雅有见识,每当司马师有什么想法时,都由夏侯徽从旁策划协助。在魏明帝的时候,司马懿为其手下重臣,而司马懿的儿子们又都有雄才大略。夏侯徽知道司马师有谋逆之心,而司马师又对出身曹魏家族的夏侯徽颇为猜忌。于是在青龙二年(234年)时,夏侯徽被丈夫毒杀灭口,年仅二十四岁。二人生了五个女儿,想来二人的感情还是不错的。只可惜,权利和野心在任何时候都会让人变得疯狂而丧失理智,更何况在那个时代的男人眼里,女人不过是件衣服!
夏侯徽因为其特殊的身份背景,被当时同样权倾朝野的司马家族选中,但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司马家族的人视为绊脚石,最终被自己的丈夫毒杀。 ?
夏侯徽过世后,葬在峻平陵。晋武帝司马炎登基时,并没有要给她追加封号的意愿,还是在司马师第三任妻子羊徽瑜的屡次进言下,晋武帝才于泰始二年(266年)才加其尊号为景怀皇后。她婚后与司马师生有五个女儿,除了1位女儿成为平原侯甄德夫人之外,其他四位女儿名字与事迹不明。 ?
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后,从自己的亲爷爷、亲奶奶、亲爹、亲妈,包括司马师(司马师是司马炎的伯伯)和羊徽瑜都该追封的追封,现封的现封,一个都不拉的封到位,独独夏侯徽被拉掉了,显然是故意的,幸亏有羊皇后多次提醒,司马炎才不情不愿的封夏侯氏为皇后。从这点可以看出羊氏一个区区女子的胸怀可比司马家的几个男人大多了,也许这和她的嫂子是夏侯家人多少有点关系,但至少她并没有因为夏侯氏曾是自己丈夫的妻子而心生嫉妒,也没有因为夏侯氏是被自己丈夫毒死的而幸灾乐祸,而是心怀同情的让自己的侄子用追封的方式承认这个女人的存在,承认司马家族对这个女人是多么不公平,是多么的血腥!
?再说点八卦,夏侯徽的父亲夏侯尚有个宠妾,比夏侯玄和夏侯徽的母亲曹氏都要得宠,曹氏非常不满,堂堂公主,怎么能被一个小妾比了下去,向曹丕抱怨了几句,再加上曹丕和夏侯玄的关系又常之铁,曹丕就命人杀了那个小妾,没想到夏侯尚居然一蹶不振,精神恍惚,不仅如此,还经常把埋了的人又挖出来看,看够了再埋,想了再挖出来看,这都什么毛病啊!
? 夏侯薇死后,司马师又聘了吴质的女儿,但不知什么原因,被休掉了。史书只一笔带过,云“怀皇后崩,景帝更娶镇北将军濮阳吴质女,见黜”。
那么吴质是谁?吴质起家于193年,当时曹操为发展力量,在鄄城招贤纳士,吴质应召而至。因其才学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赏识,并成为曹丕的挚友,曹植的文友。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吴质出任朝歌(今河南淇县)长,又迁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令。
?曹丕和吴质的关系非常亲密,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一次,曹操率军出征,曹丕、曹植兄弟要去送行,曹丕知道自己文不及曹植,便与吴质商量,吴质出主意:“与魏王辞别时,你什么都不要说,只管哭泣就行了。”曹丕听了吴质的话,哭的非常伤心。曹操及其左右很受感动。于是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不如曹丕诚实孝顺。加上曹丕平时善于掩饰自己,言行检点,而曹植则恃才傲物,恃宠娇纵,引起许多人的反感,最终曹操打消了改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
?公元220年,曹丕做了皇帝,任命吴质为中郎将,又封他侯爵,让他持节度幽、并诸州军事。226年曹丕崩,明帝曹叡继位。230年,吴质被征调入朝,担任侍中,成为辅弼大臣。他向明帝陈述安危大计,指出:司空大臣陈群乃平庸之辈,非国相之才;称赞骠骑将军司马懿,忠贞机智,是国家栋梁。明帝纳了他的意见,这对曹魏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吴质一向喜欢结交权贵,从不跟乡里百姓往来,在家乡名声不佳。做官后,又倚仗曹氏父子权势,作威作福,引起人们的反感。公元230年夏,吴质病故,被谥为“丑侯”。吴质的儿子吴应一再上书申辩,为父叫冤,直到吴质死后二十四年才改谥为“威侯”。 吴质同当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交往密切,一说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诗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文学”的风骨。其存世作品很少,仅有答曹丕书两篇,答曹植书一篇,收录在《昭明文选》里。还有《思慕诗》一首,存《三国志》本传注中。
看来又是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例子,吴氏女应父亲和曹氏交好,在夏侯薇死后,成了权利的有一个替代品,在司马氏成事后,又被作为利用完的垃圾扔掉了。
羊徽瑜是司马师的第三任妻子。羊徽瑜的身世也非常了得,祖父羊续汉末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为曹魏时期的上党太守,母亲蔡氏是汉代名儒、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她的兄弟羊祜是西晋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据说羊祜曾在汶水边上游玩,遇见一位老人,说他“孺子有好相,年未六十,必建大功于天下”(《晋书?羊祜传》)。老人说完不知所终。羊祜长大后,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长于论辩而有盛名于世。而且仪度潇洒,身长七尺三寸,须眉秀美。郡将夏侯威认为他不同常人,把兄长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
当时曹魏统治阶级内部正进行着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这一斗争主要是在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之间展开的,羊祜与斗争的双方都有姻亲关系。处于夹缝中的羊祜不愿意卷入到旋涡之中,所以取了回避态度。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继位为帝的齐王曹芳只有八岁。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命辅政,两大集团的斗争白热化。正始初年,曹氏集团在斗争中明显地占据优势。曹爽把司马懿排挤到太傅的闲职之上,将统领禁军、掌管枢要的权力皆掌握到自己的弟兄及心腹的手中,从而控制了的实权。司马懿实行韬晦之计,装生病,暗中却加紧布置,伺机反攻。羊祜虽然年轻,但很有政治头脑。他判断曹爽终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后羊祜与王沈一起被曹爽征辟,王沈劝羊祜应命就职,羊祜就说:“委质事人,复何容易”(《晋书?羊祜传》)。王沈便独自应召。由于门第关系,尽管羊祜基本游离于两大集团争斗之外,但从思想感情上说来,他对司马氏的一派显得更为亲近一些。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夺得军政大权。之后,司马懿大举剪除曹氏集团,与曹爽有关的很多人遭到株连。羊祜的岳父夏侯霸为逃避杀戮,投降了蜀国。王沈也因为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于是,对羊祜说:“常识卿前语。”羊祜却安慰他,说:“此非始虑所及”(《晋书?羊祜传》)。他就是这样,既有先见之明,又不肯显示夸耀。
? 在这场灾难中,羊祜并未因岳父降蜀受罚,这大约得济于他的亲司马氏的政治态度。 夏侯霸投降蜀国,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愈于常日。不久,羊祜的母亲和长兄羊发相继去世。羊祜服丧守礼十多年,其间以道素自居,笃重朴实,一如儒者。
? 羊徽瑜是司马师三个妻子中最长命的,一直活到晋武帝时,被尊为弘训太后,咸宁四年(278年)薨,谥号景献皇后,时年六十五岁。
司马师自己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司马师死的很惨,眼睛上长了个瘤子,经常流脓,公元255年,敌军偷袭,司马师在迎战中受到震动,眼睛都掉出眼眶,最后痛死在许昌。
他一生无子,只有夏侯氏所生的五个女儿,所以司马师死后由弟弟司马昭来继承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