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甄嬛传大结局甄嬛最后气死皇后的台词

2.想健康无灾,学学周易《颐》卦中的养生之道!

3.康熙为什么不杀了明珠、索额图而是要关进大牢,颐养天年?

4.“我老了也不指望你养!”为什么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这句话?余生指望谁?

5.“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这是为何?

6.对待老人,“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话正确吗?

颐养天年的含义_颐养天年这句话好吗

简洁明了的来说就是:老了的时候要多注重养精蓄锐,多注重保养,年轻的时候吃东西要讲究,不要大吃大喝。

其实“老不泄残精,少不食壮火”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整句话是这样的“老不泄残精,少不食壮火,富不住大屋,穷不行远路”。

那么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老了的时候呢,可能精气神儿会不如年轻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养精蓄锐,不要做那么多让伤身体伤精气的事情,不要做那种太过于劳累的事情。

本来人老了就应该享受天伦之乐,安享晚年,在年轻的时候自己已经受过更多的苦了,到老了的时候实在是应该休息一下了。

然后在年轻的时候呢,虽然说年轻人的身体比较强壮一点精神气也比较好,不要去大吃大补,但是年轻的时候不要去吃的太油腻。

因为这些东西现在你吃了,但是到老的时候会有一种反噬的作用,说不定就会瞬间爆发从而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到老了可能各种疾病就会显现出来。所以想要自己老了的时候身体好,精神好,就要从年少的时候开始保养自己,养精蓄锐。

而后两句的意思就是说,你在你富有的时候不要去住那些豪华大房子,在你穷的时候就不出远门,做自己现在该做的事情,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去做那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那样的话会对自己是一个负担。

老祖宗留下来的话是不无道理的,我们多听听,还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甄嬛传大结局甄嬛最后气死皇后的台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终以恬静来颐养天年,满足我心中的想法和愿望**。其中,“终养恬以颐年”表示以恬静淡泊的状态来养育、颐养自己的年岁,意味着一种宁静、平和的生活态度;“厌予心之所谌”中的“厌”是满足的意思,“予心”是我的心,“所谌”是指心中所想、所愿,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满足我内心的愿望和想法。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内心平静、淡泊名利、追求内心满足和安宁的生活态度。

想健康无灾,学学周易《颐》卦中的养生之道!

台词如下:

甄嬛:先帝狠毒了你,你害死了他的毕生最爱,害死了他那么多孩子,他肯保全你皇后之位已属勉强,怎愿再见你歹毒的面目

皇后:是先帝狠毒了我,还是你甄嬛狠毒了我

甄:没有你,何来今日的甄嬛,哀家能有今日,全靠您皇后一手指点历练,自然感恩戴德尽力保全您此生荣华,只是哀家已是太后,秉承先帝旨意就要替先帝成全。他日史书工笔,前朝,后宫,都不会有你的只字片语,您就好好颐养天年吧,皇后(站起来,离开)

旁白:皇后!皇后。。。。

扩展资料:

甄嬛,《后宫·甄嬛传》、电视剧《甄嬛传》女主角,原名甄玉嬛,后因嫌“玉”字俗气而改名甄嬛,电视剧版由孙俪饰演。

甄嬛天生丽质,与当年的纯元皇后容貌相似。她与好姐妹沈眉庄、安陵容参加选秀,因容貌酷似已逝的纯元皇后而被皇帝选中,最后三人一同入选。但因华妃嚣张,步步紧逼,沈眉庄被冤,安陵容变心,天真的甄嬛慢慢变成了后宫精明的女子。

百度百科:甄嬛简介

康熙为什么不杀了明珠、索额图而是要关进大牢,颐养天年?

外地朋友到北京旅游,一般会到故宫、天安门、长城等知名景点,而颐和园也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景点。颐和园是清朝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颐和是“颐养太和”的意思,含义非常好。不过这个颐和园的颐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个卦的名字,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颐》卦中的养生之道

我们通常所说的”颐养天年","颐神养气",都一样,都有"养“的意思。事实上,周易的《颐》卦的主旨就是讲人的颐养之道,《颐》卦与颐养身心有重大关系。

《颐》卦中的养生之道,请听江南易林仔细道来。大家看看上面颐卦的形状,很有意思。最上面一长横(阳爻),最下面也是一长横(阳爻),中间四个都是两个短横(阴爻),这个形象像不像人的口腮?像不像口中含着食物?这个卦,就是与吃有关。

《颐》卦辞开宗明义说道: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这句话我们可以领悟到的是:天地造化,养育万物,万物各有各的生存之道。我们只要观察一个人颐养的方式以及求生谋食的方式,就可以分辨出吉凶祸福。

一个人能不能正常的吃饭、正常的吃喝拉撒,与健康关系重大。这道理放在现在来讲也是如此,很多身体健康不利的人,比如糖尿病,很多水果、点心不能吃,高血压、高血脂,大鱼大肉不能吃,痛风,啤酒也不能喝……如此种种。

所以说,一个人能否正常、自然的饮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直观标准。

从饮食观察吉凶的两个例子

关于从饮食观察吉凶,江南易林举几个著名的例子。

1、“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大家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吧,如果不知道的,请自行百度温故一下。在廉颇这个例子中,赵王因为多次被秦国围困,无计可施,就想到了鼎鼎大名的大将廉颇,于是派使者去魏国请廉颇,赵王派来这个使者,因为受了贿赂,和廉颇见面之后回去告诉赵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顷之三遗矢矣”。使者的意思是:廉颇将军虽然老了,还挺能吃,但是我和他坐了一会儿,他就拉了三次屎。就是因为这句“顷之三遗矢矣”,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结果赵国大败,廉颇前途葬送,真是可惜可叹。

2、诸葛亮病重食米三升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大家都知道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病重之时,每天食米仅三升,魏军统帅司马懿得知这个讯息,大喜过望,断言“其将死也”。从这点来看,司马懿真不简单。

大家经过江南易林这样一讲,应该深刻明白一点:大家每天都习以为常的饮食之中,其实蕴含着善恶吉凶。

江南易林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发奇想,如果你有心,完全可以发展归纳出一套饮食吉凶预测法,从饮食、吃喝拉撒的状况,推测一个人的健康、寿命,从医学角度来讲,这也完全可能。

我们现在谈到养生,都知道一句话:管住口、迈开腿。其实管住口,这道理周易《颐》卦在几千年前早就讲到了,你不服不行。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周易《颐》卦中还有一句话值得关注: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这句话是说:君子应该慎发言语以养德,节饮食以养身。

为什么把言语和饮食并列起来说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言语从口而出,饮食从口而入,这两者都与口有关。所以古人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而江南易林今天讲的《颐》卦的外形就是像一张嘴里面有食物,古人设立卦象实在太形象了!

我们经常说,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这个文明体现在哪里?体现在衣食住行各方各面。当然也体现在于《颐》卦的卦辞里,我们老百姓日常用到的很多东西,用的时候浑然不觉,其实其中大有渊源和讲究,看似平淡之中,皆有深意。

“我老了也不指望你养!”为什么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这句话?余生指望谁?

康熙帝将明珠和索额图关进大牢、颐养天年是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剧情。不可否认,因为众多大咖的加盟,这部电视剧无论是制作精细程度还是演员演技方面都堪称上乘!但是,这部电视剧的剧情却与史实背离太大,例如“我孝庄”“今后你就是孝康皇后了”这样的常识性错误也是频频出现,甚至被一些历史学者、历史学爱好者称为“天雷滚滚”的雷剧。

剧中,大阿哥的亲娘舅明珠与二阿哥的姥爷索额图长期明争暗斗,最终被康熙帝一起拿下。奇怪的是,康熙帝并没有杀掉他们,而是将二人关在了一起,用剧中的话说,康熙帝打算让他们在大牢里“颐养天年”。

真实历史上的明珠与索额图

明珠和索额图是真实历史上存在的人物,用现在的话说,他们都是康熙年间的政治大咖!但真实历史上的这二位与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出入是相当大的!首先二人的身份就出现了偏差。明珠并不是大阿哥的亲娘舅,索额图也不是二阿哥的姥爷!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索额图与胤礽的关系还相对接近史实一些,索额图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三叔而不是父亲,孝诚仁皇后的父亲是索额图的长兄噶布喇。换言之,索额图只是胤礽的三叔姥爷而已。如果硬论,叔姥爷勉强也能算姥爷。

如果说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索额图与胤礽的关系勉强还能算说得过去,明珠与胤禔的关系就纯属是杜撰了……真实历史上的明珠只是胤禔生母惠妃纳喇氏的堂叔而已。这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惠妃纳喇氏的父亲索尔和与明珠是共一个祖父的叔伯兄弟。这层关系虽不算远(未出五服),但也谈不上有多近了,尤其是明珠与胤禔之间。如果这种关系都算亲,那么明珠与清圣祖康熙帝本身以及胤禔的关系同样亲,根本无须惠妃纳喇氏这一层联系!

明珠的另一重身份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明珠的祖父金台吉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亲娘舅!换言之,明珠的父亲尼雅哈与清太宗是如包换的表兄弟,明珠得管清太宗叫声表大爷。除此之外,明珠还是清太宗异母弟、摄政王多尔衮胞兄——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婿,也就是清太宗和摄政王多尔衮的侄女婿。有了这几重关系,明珠本就是爱新觉罗家的近亲,根本无须依靠什么惠妃……某种程度上讲,他和爱新觉罗家族是有血缘关系的,远不是纯粹姻亲索额图可比的。

明珠与索额图倒台的原因

因为与爱新觉罗家族的血缘关系,使得明珠根本无须依靠惠妃纳喇氏和胤禔的关系。所以,在康熙年间明珠并没有卷入胤禔与胤礽的储位之争。且不说康熙十四年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之时明珠才刚刚上任尚书,根本没有资格卷入储位之争。就算有,估计他也不敢卷进去。顺治七年末、八年初,阿济格谋逆伏诛,距离康熙十四年也就二十多年时间,当事者有不少还依然健在,阿济格的姑爷卷入储位之争,恐怕对明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事,不是吗?

明珠之所以倒台,与储位之争关系并不大,他也不是被索额图整倒的,他被拿下的原因说出了可能很多人都不信——卖官鬻爵、结党营私,仅此而已。康熙二十六年年底,直隶巡抚于成龙(汉军)向康熙帝密奏:“官已被明珠和于国柱卖完。”接到密奏的康熙帝对此还将信将疑,问身边的近臣高士奇为何此前无人参劾明珠。高士奇更绝,给明珠来了个落井下石,直接回了康熙帝一句:“人谁不怕死?”次年,在康熙帝的授意或默许之下,御史言官们纷纷上奏弹劾明珠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同年,明珠被罢官,交侍卫处酌情留用。

换言之,明珠并没有卷入储位之争,他只是卖官鬻爵、结党营私而已,这些对于帝王而言从来都只是小节,有贪心说明明珠没有野心!康熙帝处置明珠仅仅是为了震慑群臣而已,同时也是为了摆出一种姿态,毕竟大臣卖官鬻爵、结党营私对于帝王而言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或许正是因为明珠只是小节有亏,康熙帝也没有对他无限上纲上线,处理点到为止,连一撸到底都没有,只是将他发送侍卫处酌情留用而已。要知道,清朝最低级别的蓝翎侍卫那也是正六品啊!不久之后,康熙帝便又恢复了明珠的职位,只是没有再继续重用。康熙四十七年,明珠寿终正寝,康熙帝还特地派出了诚郡王胤祉前往祭奠,可见康熙帝对这位表叔兼堂姑父的气已经消得差不多了……

下场真正凄惨的不是明珠,而是索额图!因为与胤礽的关系,索额图坚定地站在了胤礽一边,成为了胤礽的靠山与智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与胤礽父子关系恶化的康熙帝把胤礽的所作所为全部归咎于了索额图!康熙四十一年, 还是当年对明珠落井下石的那位高士奇向康熙帝告发索额图!一年之后,索额图被康熙帝幽禁,数月之后幽禁之中的索额图竟被活活饿死……后来康熙帝也毫不讳言,是他处决了索额图。换言之,是康熙帝下令活活饿死了自己这位叔丈人!

综上所述,明珠与索额图之间虽然有争斗、甚至存在党争,但这种争斗更侧重于实际利益,与储位之争的关系不大。明珠并没有卷入皇子之间的储位之争,虽然失势但终究还是保住了性命、全身而退。索额图陷得太深,下场也最凄惨,最后落得个活活饿死的下场!真实历史上的康熙帝可没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那么仁慈。一个连自己老师都能随意欺凌帝王还指望他“仁慈”吗?让明珠和索额图在大牢里“颐养天年”不过是电视剧《康熙王朝》编剧的一厢情愿罢了……康熙帝对索额图这位叔丈人可没有那么多温情。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这是为何?

“我老了也不指望你养!”大部分中国孩子都听父母说过这句话。

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且这些伤害孩子无法向外倾诉,说了就有可能会背上不孝的罪名。

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情感暴力》里中写道:“以善意之名,控制对方的内心,被控制的一方明明受到了对方的攻击,却往往难以抗衡,这种行为被称为善意的施虐者。”

所以父母对孩子说这句话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这句话带有很强的情绪感,暗含着对子女的指责和否定。孩子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或许无法肯定这是攻击,但一定会产生强烈的不舒服。

它的潜台词是“你看我把你养这么大,却不能依靠你养老,你不孝,你没用”。

但是他们真的不需要孩子给他们养老吗?

并不是,我国目前的养老格局是90%的老人在家养老,7%的老人会在社区养老中心养老,3%的老人会在养老机构当中养老。

在家养老就意味着需要人时时看守,那么这个人除了儿女,是其他人的可能性其实不大。中国人内心是非常传统的,如果有儿女还需要别人照顾自己,无论被照顾的有多好,他们内心也会有悲凉的感受。

所以父母之所这样说不过是因为他们内心恐惧、害怕。

他们担心等到自己真正失去行动能力的时候,遭遇无人照料的凄凉,所以通过言辞来逃避和抵抗这种恐惧,虚张声势罢了。

心理学家认为,他们自身对于实际无法接受,恐惧发生是因为隐含期待。

如果一个老人发自内心不想要孩子给自己养老,不会用这种情绪激烈的表达,就像一个要离开的人不会大张旗鼓的说自己要离开,那样只会增加自己离开的难度。

一个真正不需要孩子养老的人,在叙述的时候必定是平静的,比如他会说:“我准备怎样,打算怎样。”

当父母说出“我老了不指望你养老”这句话的时候,他们最想听到的回答其实是“瞎说什么呢?我不给你养老谁给你养老?”之类,具有安慰性质的回应。

但表达的方式阻断了这种回应的可能性。

中国的父母都喜欢通过道德谴责子女,以此来获得自己想要的情感需求,但这样得到的情感回应,出发点并不是因为爱。

佛洛姆说:不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这个原理放在父母子女之间也适用,很多人在进行父母子女之间的赡养时,心理上的出发点是需求是义务,而不是爱。

所以这样得到的照顾,生理上没有问题,但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人类是需要爱来抚慰的,没有爱的滋养,人类心灵的活力很容易消失殆尽。而指责抱怨让对方产生愧疚感则是谋杀爱的最有力的武器。

太多人在生活,用谋杀爱的武器,索要爱,结果当然不尽人意。

激将法并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情感需求,它不符合心理学的运作原理。

如果我们想要对方的爱、陪伴、照顾、支持,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让对方有愧疚感,而是应该理解他支持她,支持和陪伴才是让一个人变强大的真正力量。

我国逐渐在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大部分90后都是独生子女,且每年有2000万新增的老人,如果全部的老人都有子女赡养,肯定不现实,也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且现在的社会竞争剧烈,子女要忙于事业、工作,有的子女还要哺育下一代,子女的压力也很大,很多时候他们自己也力不从心。

其实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虽然恐惧是本能,但别忘了我们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啊,有什么能够轻易将我们打败?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衰老不可避免,但面对衰老的心态和方式是可以自己掌控的。自己心态豁达了,对于外界对自己的忽视也就没那么在意了。

在养老问题上不要那么排斥养老院、养老机构。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让专业的人给自己提供舒适的照料,自己颐养天年不好吗?

况且很多子女可能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更别提照顾老人了。但是现在的养老机构越来越专业、人性化,养老院比子女养老性价比更高。

只需要稍微转变一下价值观念,就能获得人生最后的安然为什么要拒绝呢?

我们当下的太多人,至今还没有学会如何体面有分寸的“谢幕”,执着于形式的存在,导致最后子女受累,自己也没有享受到多大的照顾,得不偿失。

我们要敬畏生命,但时间到了,也要学会体面的接受死亡。体面的死亡的主人公是世间美好而温暖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存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对待老人,“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话正确吗?

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就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一、老不看三国

《三国演义》中很多都是王侯将相、建功立业的故事,很多人从无到有,历经坎坷,终创大业,终得王权富贵。一代男儿的英雄气概在三国中会被感同身受的激发放大,迟暮之年再看三国,岁月流逝,日益苍老,英雄豪情不在,青春远走,一事无成,让人会唏嘘枉活一生,感叹青春时光没有好好奋斗珍惜,后悔年轻时的种种选择,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生,懊悔之情会弥漫内心,受三国书中情节、故事影响就很难让自己心中平静,不利于老年健康,也与老年生活所需的平静、豁达、万事不再放心上不相符不相称。故才有老不看三国一说。

二、少不看水浒

水浒中其实讲的是梁山108将啸聚绿林的故事,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领悟了其中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少年性格还未完全形成,不稳定,很容易受影响冲动,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理智思想的形成,此所谓“少不读水浒”。

三、男不读西游

西游记算是古典中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无论人物还是场景,都很宏大、虚无、漫无边际、尽情驰骋想象。男读西游更容易被其中的虚幻情景和情节设计影响,过于虚幻,不切实际,容易在现实中落差太大,造成挫败感,和现实生活脱节,以至于格格不入。这就有点像现在的网络游戏一样。西游中有很多关于鬼神、天道轮回、因果报应的讲述,这可能有利于西游记的传播,但对于读者的现实工作和生活,价值观、世界观、信仰还是有一定的冲击,容易让人相信命运,沉迷虚幻,消极处世,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良性发展。

四、女不看红楼

红楼梦无疑是一步伟大的作品,它的价值目前我们可能只是窥见一斑,红楼中讲的多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纠葛等故事,而且最终女主们大都倾尽所能,用尽所爱,付尽青春,却一个个不得善终,不是郁郁而终就是寡欢而死,女人多看红楼,容易对爱情绝望,对男人失去希望,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也不利于人类的进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问题的认知也更加理智和全面,四大名著本身各有特色,适合每个喜爱它的读者,读懂读透任何一本都是功力的加深,我们所说的“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是点出了这几本名著的几个特点,但这绝不是任何一本名著的全部,既要投入书中研读,更要走出书本思考。

我觉得正确。这是一个人的良知问题,爸爸妈妈含辛茹苦的把你养大,他们确实不求回报,特别在现在的社会里,父母们都已经改变了思想观念了,觉得“养儿不是为了防老了”。但是作为儿女的我们,我们真的舍得不照顾父母吗?才出生,妈妈是冒着生命危险才生下我们,而以后我们只需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都不需要有任何冒险的行为呀。爸爸每天帮我们洗衣服,教我们社会道德,告诉我们人生哲理,而我们在他们老了以后只需要陪他们聊聊天,缓解他们的寂寞而已。

我的父母总是说,以后不用照顾我们的,我们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你只需要照顾好你自己,不要让我们担心就好了。我最喜欢的状态就是现在爷爷奶奶和我的父母的状态。爷爷奶奶身体状况还不错,我爸妈都不在身边,他们总是经常联系,爸爸不说每个月见他们一次,但是只要回老家,就会带上一些他们爱吃的东西回去,然后爷爷奶奶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做很多好吃的给我爸妈。看上去好像我父母并没有常常孝顺在侧,但是这种孝顺也是我能看到感觉到的呀。

你养我小,我陪你变老,这才是最好的诠释吧。不要觉得是一种负担,因为小时候,父母也没有觉得我们是负担呀,我们妨碍了父母的很多个人行为,那未来,我们为什么不能多多体谅父母,多多陪伴他们呢?不一定要时时陪伴才是“我养你老”,只要心中常常牵挂,就是“我陪你变老”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