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庐山瀑布是谁写的

2.《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写“瀑布从高处落下时壮丽景观”的诗句是哪句?

3.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名句是什么?

4.望庐山瀑布古诗意思

5.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6.望庐山瀑布的诗

7.望庐山瀑布古诗全文

望庐山瀑布_望庐山瀑布是哪个景点

望庐山瀑布全诗意思为: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从九天垂落山崖间。全诗表达了诗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描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全诗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手法,新奇而又真切,通顺易记,广为流传。

望庐山瀑布原文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2望庐山瀑布翻译

其一

从西面登上庐山的香炉峰,看见南面瀑布高挂在山前。

瀑布高高悬挂达到三百丈,喷涌出的溪水有数十里长。

瀑布水流迅疾如同闪电般,时隐时现恰如空中升白虹。

初看以为从九天垂落,河水从云天高处半洒而下。

抬头仰观那气势更加雄伟,大自然造化之功多么壮阔!

海天之风吹不断瀑布水练,江上明月照来又如同空无。

瀑布水花在空中四溅乱射,冲洗着两侧青色的山石壁。

水珠飞溅犹如轻霞般四散,流淌的水沫在巨石上翻滚。

我平生素来喜爱游览名山,面临此瀑布更觉心里闲逸。

不必说可吸饮如琼液之水,还可以用来洗去途中尘颜。

还是与旧友相携一道到此,在这里隐居永远辞别人间。

其二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望庐山瀑布是谁写的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是唐朝张九龄的诗,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想象丰富、比喻奇特、意象壮美的山水诗。诗人以高昂的和生花的妙笔,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

1、首联“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诗人用豪迈的笔触,以“万丈”形容瀑布从天而降的壮观景象,“迢迢”写出了瀑布奔流不息、气势磅礴的形态,“半紫氛”巧妙地烘托出了瀑布呈现出的色彩和神韵,使人感受到瀑布的神秘和魅力。

2、颔联“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诗人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瀑布穿林过树、飘洒自如的动态美,“重云”使瀑布更显得高远、深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3、颈联“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诗人以奇妙的比喻写出了瀑布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的美丽色彩和在风清云淡时给人的感受,“虹霓似”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神韵,“风雨闻”则生动地表现了瀑布奔流时发出的声响和气势。

4、尾联“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灵山”指庐山,“多秀色”描绘了庐山的秀美景色,“空水共氤氲”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向往之情。整首诗气势磅礴、想象丰富、比喻奇特、意象壮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创作背景: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诗歌,描述了他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的所见所感。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贬谪荆州期间创作的,此时他的政治地位和人生境遇正处于低谷期,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却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

在贬谪期间,张九龄深入了解了社会底层的生活,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和世态的炎凉。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这种消极的情绪中,而是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张九龄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状态有关。诗人可能在湖口这个地方远望庐山的瀑布,感受到了瀑布的壮观和震撼,从而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同时,诗人也可能在借此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首诗中,张九龄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比喻来表现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中的“湖口”可能指的是鄱阳湖口,而“庐山瀑布”则是江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诗人通过描绘瀑布的水流和声音,表现了瀑布的震撼和美丽。同时,他还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瀑布比喻成和白练,进一步强调了瀑布的壮丽和神秘。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写“瀑布从高处落下时壮丽景观”的诗句是哪句?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

《望庐山瀑布》是唐玄宗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望庐山瀑布》原文和翻译及注释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翻译: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

2、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3、遥看:从远处看。

4、挂:悬挂。

5、前川:一作“长川”。川是指河流,这里指瀑布。

6、直:笔直。

7、:古人指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望庐山瀑布二首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名句是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具体原文如下:

望庐山瀑布

唐代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古人指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望庐山瀑布古诗意思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这两句诗人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疑是落九天”这一比喻,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全文

《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2、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3、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古诗意思如下: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风景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

古诗原文

望庐山瀑布

[ 唐 ]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古人指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赏析

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为五言古诗,一首为七言绝句,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一向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此二诗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十三载)前后作者初次登庐山时作。第一首五古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3]。

望庐山瀑布的诗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写作背景: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诗文如下:

望庐山瀑布

唐 ·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译文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注释

(1)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2)香炉峰:庐山香炉峰有四。此指南香炉峰。因烟云聚散,如香炉之状,故名。关于香炉峰的位置,各注本有多种说法。

(3)南见:一作“南望”。

(4)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5)“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壑(hè):坑谷。

(8)“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9)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10)“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江月:一作“山月”。

(12)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13)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14)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15)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

(16)还得:但得。一作“且得”。尘颜:沾满风尘的脸。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17)“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谐:谐和。宿:旧。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一解为旧友。

(19)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作品简介

《望庐山瀑布》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出神入化,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作品赏析

这是李白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第四句“疑是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唐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一生创作大量诗歌,绝大多数已经散失,他的诗歌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在许多题材都有名作出现,而且因为人生遭遇的不同,他在每个时期的诗歌风格也不同。李白钟好古体诗,擅长七言歌行、五言古诗、乐府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

望庐山瀑布古诗全文

《望庐山瀑布》的诗如下:

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作品简介:《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

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创作背景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

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望庐山瀑布》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

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南宋胡仔、葛立方、韦居安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望庐山瀑布》

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扩展资料: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即描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百度百科——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