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万大军远征全军覆没,是明朝的哪次战役?

2.石达开全军覆没是在什么地方

3.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哪一战役中

4.为什么北洋舰队最后全军覆没?

5.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为什么全军覆没?

6.戚家军的结局为什么是全军覆没?

7.全军覆灭和全军覆没是什么意思

全军覆没是指什么意思_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也叫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现代化海军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主、客观原因: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原因一:官场上的明争暗斗

 从装备方面来讲,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当时的对手日本联合舰队。尤其是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从经费方面来讲,当年日军在海军方面的投入仅是同期清朝对海军经费投入的60%。这样一支在实力上远远强于日本的水上舰队如何不堪一击,反被不如自己的日军打了个全军覆没呢?

 北洋水师,是由清朝大臣李鸿章一手创立的。李鸿章在清廷官场上争权夺势,与相当一部分人相互对立。这些对手们为了打击李鸿章,就将目光瞄准了他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当时任户部尚书的翁龠禾就找了个借口,连续两年停止发放海军装备购置费。后来李鸿章的后台恭亲王失势以后,他不得不笼络满朝大臣,答应削减海军军纲,这其实就是在削减海军的实力。从这以后,清朝海军的军费投资就越来越少,这样的舰队上战场后还能有多大的战斗力?难道这就是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原因二:舰船上的公济私

 在清朝腐朽统治中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军风受到严重侵蚀。当时,北洋军舰实行“责任承包制”,各船管带把下发的经费挪用到别处,只顾个人的贪图享乐,平时根本不去维修、保养舰船,甚至还参与走私,大小舰船也不作水战训练。让北洋水师一直引以为傲的定远、镇远两艘战舰在1894年接受检阅时,两艘主舰竟然只有三枚炮弹,而海军的练习用弹倒是数量很多!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战备、这样的实力如何去抵御外强入侵?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原因三:战场上的混乱厮杀

 北洋水师的总指挥是丁汝昌,当日舰逼近时,他立即下令各舰分段纵列,但定远号管带刘步蟾却摆出个“一字雁行阵”,当与日舰交火时,战斗队形又变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胡乱变动的阵形让北洋水师队形大乱,等到日舰绕到背后时,北洋舰队已不成形状。

 两军相望,当日舰还没行驶到射程之内时,刘步蟾不听将令,率先打出第一炮!这一炮不仅没打中日舰,反而震塌了主炮上的飞桥,总指挥丁汝昌被严重摔伤!仗还没打,就把自己的总指挥给打下台来,历史上还有哪一次战争比这更耻辱?当日舰“比睿”号和“西京丸”号冒险穿过北洋舰群时,定远舰连续发射的鱼雷、炮弹居然只中了两枚!平时的射击训练、战术演习都用到了哪里?这就是清朝 *** 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一场混乱厮杀将北洋水师打回原形,这支貌似强大的海军武装力量被日舰打得落花流水。

 而当战争进行到另一主战场——山东半岛时,这些深层次的负面因素再次上演……北洋水师败局已定,遭到了被全歼的悲剧。到底是因李鸿章的官场失利,还是舰队的公济私情况严重,抑或是因为指挥不利战术失调,最终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没有人能给出一个肯定答案,亲历过这场战争的英国人泰莱形象的评论了起因:虫子已蛀进了树根,从外面看就是一个小孔,谁又知道里面已经大半都腐烂了呢。

十万大军远征全军覆没,是明朝的哪次战役?

全军覆没,片甲不留。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敌人都没有了,一片铠甲都没留下来。形容全部被消灭了。

“片甲不留”出自 清朝钱彩《说岳全传》第23回:“为足的在此扎营,意欲等候番兵来,杀他一个片甲不留。”

石达开全军覆没是在什么地方

是明朝第一次北伐蒙古军的时候,当时是将军邱福带兵出征,因为指挥失利导致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朝在朱棣即位之后,一直想和蒙古部落将彼此的关系修复一下,可惜他的这一片好心却没有得到回报,蒙古部落面对朱棣的主动示好非但不理睬,反而还杀了朱棣派去的使者,这种作法引起了朱棣的怒火。

随后朱棣在朝中和诸位大臣商议,一致决定要派兵进行北伐,教训一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蒙古部落。当时的朱棣即位不久,不方便离开京都,因此任命邱福为三军统帅,当时明朝属于第一次进行远征,还是去地形不熟悉的蒙古草原,因此朱棣对邱福是千叮咛万嘱咐,为邱福详细的分析了蒙古部落的实力,以及作战,要求邱福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要急功近利。

可自古便有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邱福在带兵出发之后,完全将朱棣的叮嘱抛到了脑后,他一心想要立下功劳展示自己。甚至嫌弃步兵赶路慢,自己率领一千铁骑先行一步,在刚到达草原边境的时候,就抓到了一个蒙古探子,言行逼供之后打听出了蒙古军队的位置,邱福欣喜若狂立即要追赶。

身边的谋士劝说邱福不要轻易相信,可邱福不仅不听还以权势压人,命令所有人全速前进。就这样邱福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一头扎进了蒙古草原的深处,最后的结果也不用说,全军惨败,邱福直接战死在沙场,消息传回明朝之后,朱棣痛心疾首,那可是自己的十万大军,就这样轻易的葬送了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哪一战役中

在大渡河全军覆没。

全军覆没的原因:

1、在离开天京后,石达开就带着部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一下子想攻取江浙地区,一下子想攻打两广地区,一下子想建立巴蜀根据地。就这样,石达开没有目的率部队颠沛流离,这就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2、在大渡河河边的时候,他的小妾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石达开一下子就儿女情长了,在军营里抱着儿子,做起了一个慈父,而导致了错过了渡过大渡河的最后时间。

扩展资料:

石开达出走西南全军覆没的始末

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请杀北王以平民愤,天王见全体军民都支持石达开,遂下诏诛韦。11月,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

他不计私怨,追究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连北王亲族都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石镇吉、李秀成、杨辅清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

。但天王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将自己的两个哥哥封王,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5月避祸离京,前往安庆。

1857年9月,天王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持“义王”金牌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天王,表示无意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天国作战。

此后,石达开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临江、吉安,拥戴他的安徽太平军将领大都留守安徽。因没有水师,无法渡过赣江,救援行动失败,石达开又于次年进军浙江,并联合国宗杨辅清进军福建,欲开辟浙闽根据地,与天京根据地连成一体。

浙江是江浙皖清军的主要饷源,为阻止石达开攻浙,清廷急调各路兵马增援,最终不得不命丁忧在籍的曾国藩重任湘军统帅,领兵入浙。

太平军在浙江取得许多胜利,但江西建昌、抚州失守后,入浙部队失去了后方,为免四面受敌,石达开决定放弃攻浙,撤往福建,后又转战到江西。

石达开建立浙闽根据地的努力虽因内外矛盾以失败告终,却牵制了大量清军,为太平军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是冬,石达开经与部将会商,决定进攻湖南,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并伺机分兵入川。

1859年春,石达开自江西起兵入湘,发动 “宝庆会战”。彼时湘军正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将因势利导,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川,自此,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石达开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终于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此时太平军据骆秉章奏稿有三四万人。

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在大渡河东线防御的清兵来到对岸,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

南字营都司王松林到太平军营谈判,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其中,石部三千人被王松林收编,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驻扎大树堡。后来,两千人中有七百人过河,遣散或被杀。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夜袭大树堡剩余一千多人,除三百老幼存活外,全部被杀。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石达开受刑时,被割几千刀,他从始至终默然无声。

石达开的凛然正气和坚强意志使清军官兵感到震惊,四川布政使刘蓉敬佩的说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百度百科--石达开

为什么北洋舰队最后全军覆没?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北洋海军困守刘公岛之后,广大士兵仍然积极抵抗。

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胁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于2月11日自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扩展资料:

甲午一战,给本就迭受灾荒的山东更增加了战争开支和战败赔款的负担。战后数年之内,山东各地的赋税倍增。灾民和农民都被迫成为流民,加重了山东不稳定的因素,这成为后来山东匪患严重的一大根源。

北洋水师的战败,让清朝海防变得毫无防御能力,列强乘机瓜分中国军港。

1898年,中德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德国强行租借了胶州湾,租期99年。英国则在日军撤离威海卫之后,派兵进驻威海,并于1898年与清签订了《中英订租威海卫条约》。山东海防至此门户洞开。

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为什么全军覆没?

李鸿章自1888年建立北洋舰队以来,北洋舰队拥有舰船50余艘,官兵4000余人,雄居,世界第九大舰队,成为大清帝国的骄傲。但为什么强大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一再击败,最后全军覆没呢?

北洋舰队

第一,实力不济。虽然北洋水师成立时,号称,世界第九大舰队,实力要高于日本。但日本经过几年飞速发展,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舰队的实力已然超过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

第二,清的贪污腐败,内斗激烈。甲午战争时,正值慈禧太后60大寿,清甚至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慈禧太后

自古打仗,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而北洋舰队连军饷和武器装备都不全。此时主管户部的翁同和,因为与李鸿章有仇,多次消减海军军费,为政治斗争,弃国家重器于不顾。

第三,武器装备落后。日本为发展海军,积极用新式装备,新式火药和先进技术。甲午战争时,日本舰队的火炮射速,炮弹威力,军舰航速均优于北洋舰队。而北洋舰队因为贪污腐败,甚至有的炮弹里填的是沙子,不是。

北洋舰队海战

第四,人员士气低迷,外行指挥内行。甲午海战中,虽然涌现了如邓世昌等优秀的爱国将领。但北洋舰队中,普遍士气低迷,士无斗志。

而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虽然自杀殉国,颇有气节。但他出身陆军,并非海军将领,指挥中低级失误连连。甚至在日本舰队围攻威海卫基地时,不允许军舰出战,使得北洋舰队只能自沉,令人扼腕叹息。?

丁汝昌

第五,制度落后。北洋舰队,仍然充斥着大量封建旧式做派,作战过程中,低级失误频繁,误失战机。而日本舰队完全西化,全面向西方列强学习,作战指挥更加契合战时要求,更胜北洋舰队一筹。?

北洋舰队军舰

戚家军的结局为什么是全军覆没?

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为什么全军覆没?

金国的百万铁骑尚且被蒙古大军锤的连头毛驴都不剩,西夏打不赢也是正常结果。说到成吉思汗和蒙古骑兵,不管你对他们有没有偏见,也必须要承认一点:那一代蒙古人确实很会打仗,也很有战略眼光。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当年,成吉思汗就制定了一个蛇吞象的灭掉人口超过5000万,兵力超过100万的金国。可众所周知,蒙古一共才70万人,兵力也不过区区15万。这几十倍的人口差距,怎么可能吞掉金国呢?这种问题难不倒成吉思汗,因为蒙古人在几百年前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驯养牧羊犬帮助牧民放牧,一个牧民带领十几只牧羊犬就可以控制几百头规模的羊群。只要先找到足够多的牧羊犬,慢慢的吃掉金国这个大羊群,不是白日做梦。

那么,第一支牧羊犬在哪里呢?很显然,当时实力最弱的西夏就是最合适的目标。不过这话又说回来了,西夏的实力只是相对来说最弱,蒙古要灭夏,成吉思汗也必须要花点心思琢磨出对手的弱点才行。为此,他精心研究了西夏军的特点,把西夏军队的兵力情况、战术打法、将领实力,以及西夏皇室的矛盾都摸得一清二楚。可以说是知根知底,完全就是针对西夏军队的弱点布置的战术。

而反观西夏方面呢?除了知道蒙古人有个叫成吉思汗的大汗上台,刚刚灭了自己的北部屏障克烈部以外,对蒙古是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蒙古军队的优势和弱点。

于是在1205年,就在这种蒙古人已经摸透了西夏人,而西夏人完全不清楚蒙古人的背景下,双方展开了第一次大战。当时的蒙古军有三万人,由成吉思汗的四儿子拖雷率领。西夏军有十万,由西夏将领阿沙敢不率领。本来蒙古军兵力居于劣势,但是拖雷由于在指挥这次大决战之前就了解西夏军队的打法。因此两军一交手,兵力占优的西夏军就被打蒙圈了。最后,蒙古军以少胜多,重创了阿沙敢不的十万西夏大军,把西夏北部地区的财富横扫一空。有了这次成功的摸底突袭,蒙古人对西夏军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两年后,成吉思汗趁西夏内讧之际(夏襄宗篡位),发动了第二次征夏之战,以五万大军进攻西夏的西北部重镇斡罗孩城。

不过由于西夏人吸取了上次的惨败教训,也针对蒙军的特点做了一些战术性的优化。所以成吉思汗的第二次侵夏战争,最终以粮草吃尽而退兵。事后,成吉思汗做了反省,他认为西夏毕竟也是个强国,想要一灭夏并不现实。于是他转变思路,先解决西夏西部的高昌回鹘,铲断西夏与西域诸部落的联系,彻底把西夏孤立起来。1209年,蒙古灭高昌回鹘。不久后,蒙古第三次征夏战争爆发。蒙古军这一次由河西地区入侵,迂回攻击西夏的腹地。而主力则从北面南下,把西夏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数万人马被歼灭,连大将高逸也被俘虏。

随后,蒙古军直逼克夷门,攻打西夏首都中兴府的最后一道防线。西夏大将嵬名令公统领五万西夏军在克夷门迎战。由于克夷门地势非常险峻,蒙夏僵持两个月,蒙古军不得而胜。但是过长的僵持时间导致夏军上下出现了松懈心理(中间还打赢了一次),被蒙古军抓住他们急于求胜的心理,在克夷门外设伏以待,一战将夏军全歼。随即,蒙军进而围困中兴府,夏襄宗亲自登城激励将士坚守。蒙军久攻不克,便在秋季时分引黄河水灌中兴城。眼看城池要被攻破,夏襄宗急忙派使者向金国求援,金国大臣听说消息后,便请求皇帝发兵救援夏国,内外夹击蒙古。但当时的金国皇帝是愚蠢的卫绍王完颜永济,他说蒙古和西夏狗咬狗,正是我国之福啊,我们为什么要发兵救西夏?

夏襄宗在城内等援军,怎么都等不来,眼看中兴城要被黄河水淹没,便无可奈何的派人向成吉思汗请降。当时成吉思汗也很尴尬,由于黄河水倒灌进了蒙军大营,导致蒙军也被淹了,他便接受了夏襄宗的请降。表示不要西夏的土地,只要求西夏赔款,并答应“附蒙伐金”,一起打金国即可。夏襄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得暂且答应,并陪嫁了女儿到蒙古联姻。就这样,蒙古人找到了第一只替自己放羊的牧羊犬。有了西夏的帮忙,1211年,蒙古正式对金朝这个巨无霸开战。值得一提的是,先跟金国翻脸的还不是成吉思汗,而是西夏。

公元1210年,夏襄宗以金国的拒绝出兵救援西夏为由,断绝了西夏与金国维持了86年的宗主关系,兴兵十万攻金国的葭州。第二年,蒙古以15万大军伐金。当时的金国皇帝完颜永济完全搞不清楚蒙古军的突击方向,也搞不清楚蒙古军的战略意图。几十万金军在他这种昏君的指挥下,被蒙古军打的团团转。而蒙古方面的目标则非常清晰金国乃庞然大物,一战必然无法灭金,蒙古军必须取游动作战,不与金军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只求尽量争取歼灭金军的有生力量,对金国百姓造成恐慌心理。由于金军的主力被蒙古军像遛,耍的团团转,因而金军的多处城防要塞都兵力不足,无法跟蒙古军的主力对抗。很多守城的金军见蒙古军势大,便开城投降,沦为了蒙古的半奴隶化军队“伪军”。

金国被蒙古西夏联军这么打了三年后,力不从心,再加上金宣宗完颜(靠篡位上台的皇帝)也是个罕见的奇葩昏君。在他的主张下,金国主动放弃中都北京,举国南渡黄河,试图以河水来抵御如狼似虎的蒙古人。蒙古在金军主力南移后,迅速攻占金军在东北的老家,并进入关内,在中原北部一带开始经营。当时的中原有非常多的汉人工匠,金人主动跑了,这些工匠便臣服于了蒙古。在这帮工匠的协助下,蒙古在短短几年时间,便从一支只有轻骑兵的草台班子军队,进化成了拥有轻重骑兵、工程兵、步兵和攻城器的先进混编军队。如果按照这个发展速度,蒙古灭掉金国,指日可待。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个突发,影响了蒙古灭金的进程,这个就是花剌子模虐杀蒙古商队。

为了给商队报仇(当然是借口了)。蒙古军队的主力西征,只留下一万蒙古军和十几万金国伪军镇守蒙古老家。蒙古大军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因为西夏拒绝协助他进行西征(也是借口,主要是怕蒙古大军西征后,西夏和金国联合),对西夏进行了第四次征讨。这一次伐夏之战,由于西夏不敢抵抗,因而蒙古军直接就杀到了西夏国都中兴府,当时的西夏国主夏神宗害怕(夏神宗也是个靠篡位上台的昏君),便弃城逃到西凉府,只留下太子李德旺独守中兴城。李德旺紧急派使者求饶,表示西夏一定会臣服于蒙古。成吉思汗见目的达到,便卖了李德旺一个面子,撤军回师。夏神宗见蒙军走了,才返回国都。

回朝之后的夏神宗认为西夏“附蒙攻金”并没有捞到好处,还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便决定改变策略,与金国缓和关系,主动要求议和,恢复边地互市,但是遭到金国拒绝。比较搞笑的是,奇葩昏君金宣宗认为西夏协助蒙古打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不与西夏议和就算了,反而还授意西北金军趁机攻夏,蚕食西夏领土。

结果这就导致蒙古西征期间,原本是西夏和金国联合反攻蒙古的大好时机,就这么白白的错失了。金宣宗分兵攻南宋和西夏,南宋和西夏则联合抗金。手里只有一万蒙古军的蒙古留守统帅木华黎简直要笑死了。这要是都不能一举铲除西夏和金国,都对不起老天爷的一片好意啊!

七年后,成吉思汗西征大胜而归,以西夏拒绝征兵以及故意不纳质子(人质)为由,兵分两路出击,试图一举消灭西夏。当时,西夏的国主又一次换人了,原本的国主夏神宗因为民怨沸腾,加之成吉思汗对他不满意,逼他退位,他便传位给了太子李德旺。李德旺这个人比他父亲强,他认为联蒙伐金是绝对错误的,便派人与金议和,夏金约为兄弟之国,互相支援。不过,金夏原本是君臣关系,此时金国愿意自降身份跟西夏结为兄弟之国,这说明金国此时混的也不咋滴。两个穷途末路的国家联合,必然也是没卵用了,他们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趁冬天黄河结冰期出兵西夏,仅用10个月就攻陷河西各地,向东进军并围住西夏重镇灵州城,彻底切断西夏东西部联系的同时,扼住了西夏首都兴庆府向南的撤退通道,使西夏朝廷无路可退。当时的夏献宗李德旺直接被吓死了。皇位传给了末帝李。末帝李见无路可退,便决心起倾国之力准备在中兴府和西平府一带与蒙古军决一死战。这一战,蒙古军10万,夏军30万,双方的士气都很高。(蒙古军刚刚西征得胜而归,士气自然高涨;西夏军因为不想灭国,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与蒙古军决战)战役正式开始前,西夏军在都城中兴府和南部重镇西平府各驻守十万大军,两府之间的野外再留十万大军。蒙古军见西夏军严阵以待,便与西夏军隔黄河对峙,双方谁也不敢先动手。

但是由于蒙古底子厚,耗得起,西夏当时日落西山,耗不起。因而蒙古便利用西夏军急于求胜的心理,祭出“围点打援”战术:首先围困西平府,意要攻城,以刺激中兴府的西夏军队与自己决战,继而又在西夏军队赶往救援西平府的路上,部署大量弓箭手,射杀前进缓慢的西夏步兵和重骑兵。紧接着,最高明的一招来了:蒙古军并不射杀所有的西夏增援部队,而是有意让部分残兵进入西平城。等增援部队进城后,蒙古军再进兵围城,在城外放火。这样不但城内守军不敢贸然出城迎战,城外的西夏援军也进不去。更重要的是,进入城内的军队基本已经接近溃败状态,不仅没有带重武器,也没有携带补给和药品。他们进城,不仅起不到增援的作用,反而还加大了城内的负担。

城外的援军见无法增援,便只能仓皇逃回中兴府,而西平城内的西夏军却已积攒了十几万部队。这些人在城内只能是等死,于是在守将李德任(西夏太子)的率领下,十几万夏军开城突围,决心与蒙古军奋死一搏。然而成吉思汗早已料到这种结局,令几万弓箭手封死了各个城门。夏军的每次突击都被蒙古军如大雨一般的弓箭射退。最终,夏军士气崩溃,十几万主力仅留残兵数万,而蒙古军伤亡还不到一万。攻克灵州后,成吉思汗没理会中兴府的夏军残余势力,而是亲自率军突袭金国,在关中地区横扫一通,杜绝金国增援西夏。五个月后,蒙古主力回师中兴府,成吉思汗派人去中兴城内招降,但西夏方面拒绝投降。

又过了一个月,中兴府内粮食绝尽,军心士气崩溃。当时又恰巧遭遇地震,中兴府内的房屋倒塌,瘟疫横行。夏末帝认为抵抗不下去,便无奈投降。当年七月,成吉思汗死,末帝投降。成吉思汗死前曾留遗嘱,要求灭了党项人。窝阔台继位后,秉承成吉思汗的意思,打算中兴府。但察罕力谏而止,于是蒙古军最终只是了西夏皇室,没有屠城。自此,持续了21年的蒙夏战争以西夏的灭国而结束。七年后,金国灭亡。中原大部分地区遂归顺了蒙古,只剩下一个战战兢兢的南宋还在坚持抵抗。最后做一个总结:蒙古军队的厉害之处其实不在于他们的骑射本领,因为要论骑射,西夏和金国也不差。蒙古军真正能吊打党项人和女的地方,是他们的战术和战略。

蒙古军的战术一般分五步:

第一步是利用地形迷惑对手,让对手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感;

第二步是诱敌深入,诱导对手,让对手以为可以一战而克敌;

第三步是利用对手的速战心理,将其引入早已设好的包围圈;

第四步是以骑兵突袭,包抄侧翼,切断对手的所有后退之路;

第五步是反复袭扰,绝不跟对手近战,用时间慢慢拖垮对手。蒙古军用这种战术先打西夏,再打金国,包括打后来的西辽、花剌子模,都是如此。可谓是百试不爽。

再说战略。蒙古军的战略也有五个特点:

第一、绝不漏过对手的任何弱点,坚决以自己的强项攻对手的劣处;

第二、绝不打肉搏战,坚决使用运动战,并以运动战消耗对手锐气;

第三、绝不心慈手软,以的方式瓦解对手的心理,战迫使对手主动投降;

第四、最大限度利用降兵降将,让这帮人打先锋,避免蒙古精锐的无谓损失;

第五、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开战后便抢占战略要地,将敌军分割后逐个击破。

元末明初时,蒙古军的骑射本领其实并没有退化,但是战略眼光退化的厉害,可以说是毫无战略眼光可言。这也是为什么元朝会被明朝赶回草原的原因之一。

全军覆灭和全军覆没是什么意思

因为在浑河之战中,戚家军将领指挥不利,陈策等人不及时撤退,反而轻任下级的自杀式怒战,以及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错误的浑河分兵战术安排,所以在浑河之战中全军覆没。

明末明军与清军的浑河之战,是戚继光侄子统领带着火器的戚家军和四川白杆兵共一万人,和清军三万铁骑进行的一场大血战。

可是戚继光离开之后的戚家军,在组织与训练方面已不复往日的荣光,而唯一能倚仗的热兵器也在满洲骑士面前黯然失色。戚家军先以火器远程打击,杀伤无数。火药用尽再近身肉搏,与后金军激战到入夜,打的八旗军竟然出现了逃兵。

但此时后金援兵赶到,而戚家军旁边的两万关东明军却见死不救,坐视同胞力战而亡,总兵童仲揆战死、总兵张明世战死、总兵戚金战死,都司袁见龙、邓启龙等120余名将领皆力战殉国,戚家军全军覆没。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1、尤其是秦良玉所派川东土司兵面对数倍强敌的壮烈表现,极其令人敬仰。后来的兵部尚书张鹤鸣曾经评说此战:"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柱、酉阳二土司功”。其他明军也大多都英勇刚烈,为人所不齿的贪生怕死者少之又少。

2、这场惊天动地之战,也引起当时朝鲜人的极大观注,时任满浦佥使的郑忠信向李朝报告中说“虏中言守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战之壮莫如黑山(即浑河)《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后来也赞道“虏之死伤亦相当,虏至今胆寒”。

题库内容:

全军覆没的解释

谓整个军队被消灭。 清 昭连 《啸亭杂录·孝感之战》:“总统 永公 保 屡为所败,先后徵兵数千,皆全军覆没。” 欧阳 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一幕:“ 英王 不听王爷的话,把 安庆 丢了,连王爷派去的兵,也因为调度不好,全军覆没。”

词语分解

全军的解释 ∶整个军队全军指战员 ∶保全军队的实力全军而反,雄名大震。;;《南史》详细解释.谓不战而以计谋使敌军全部降伏。《 孙子 ·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晋 袁宏 《 覆没的解释 ∶船只倾覆而沉没水中 ∶作战部队 彻底 溃败,整体不复存在险遭覆没之祸详细解释.倾覆沉没。多指舟船。《三国志·魏志·杜畿传》:“故尚书仆射 杜畿 ,於 孟津 试船,遂致覆没。” 唐 王度 《古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