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什么意思

2.壮士断腕什么意思?壮士断腕典故出处介绍

3.壮士断腕和破釜沉舟的区别

壮士断腕什么意思_破釜沉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子要摒弃自己的缺点才能施展与发挥自己的才干,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

出处:唐朝窦皐《述书赋下》:“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比喻事到紧要关头,须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否则会遗患无穷。亦喻危急之时,应牺牲局部、照顾全局,切忌迟疑姑息,决不因小失大。

扩展资料:

《述书赋》:

中国唐代书法理论著作。窦臮撰于大历四年769,窦蒙注于大历十年(一说窦臮自注,窦蒙校定)。概述了历代书家及其书品,上篇所述由上古至南北朝,下篇则由唐代高祖、太宗、武后以下,而终于其兄蒙及刘秦之妹。

窦(dòu)臮(jì):

字灵长,扶风(今陕西省麟游县西)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窦蒙的四弟,活动在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历官范阳功曹、检校户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工书法,师承张芝、王羲之。存《华阳三洞景昭大师碑》。人称其书极壮伟,不在《李玄静碑》之下。

百度百科—述书赋

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什么意思

壮士断腕

释义: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

出处:唐·窦皐《述书赋下》:“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

置之死地而后生

出处:道家,兵家哲学。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释义: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壮士断腕 置之死地而后生

释义:指做事当机立断,下定决心,取得成功。

壮士断腕什么意思?壮士断腕典故出处介绍

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指问题很严重,必须要取有力的措施来处理。

刮骨疗毒, .用刀刮

除骨上的药毒以治创伤,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很强。

壮士断腕,指被蛇咬了,立即切断手腕防止毒扩散,指这要当机立断,不可姑息,迟疑。

壮士断腕和破釜沉舟的区别

三国时期的战事,最讲究的就是如何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保住大局,想要完胜对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拥有壮士断腕的思想非常重要。而在东汉末年,就有很多诸侯为了一点点小的利益放弃了一整块蛋糕,就有些得不偿失了。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就是前面提到的“壮士断腕”,邓艾在参加灭蜀之战时就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要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的做出决定,最后灭蜀非常成功。不得不说邓艾是曹魏难得一见的大人才,可惜最后被钟会给害死了。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陈泰传》,时间是在蜀汉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八月,主要人物有姜维、邓艾和陈泰。原文如下:

艾等以为:“王经精卒破衄於西,贼众大盛,乘胜之兵既不可当,而将军以乌合之卒,继败军之后,将士失气,陇右倾荡。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曰:‘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盖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今陇右之害,过於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谓。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不如割险自保,观衅待弊,然后进救,此计之得者也。”

泰曰:“姜维提轻兵深入,正欲与我争锋原野,求一战之利。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今乃与战,使贼得计,走破王经,封之狄道。若维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而维以乘胜之兵,挫峻城之下,锐气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势殊,客主不同。兵书云‘脩橹轒榅,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诚非轻军远入,维之诡谋仓卒所办。县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也,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洮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据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纵,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此?”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邓艾等人认为:“王经所统率的精锐在西边战败,敌军士气大振。胜利之师很难阻挡,而将军所率领的不过是乌合之众,在败军的后面,已经失去勇气,陇右一带局势动荡。古人说‘被蝮蛇咬伤了手,壮士就要砍断自己的手腕’,《孙子兵法》说:‘军事有时不能出击,土地有时不能据守’,这是因为在小的方面有损失但在大的方面却能得到保全的缘故。现在陇右地区的危险远甚蝮蛇,不如放弃这个危险之地来保全自己,等对方出现纰漏后再出兵救援,这才是可行之计。”

陈泰回答道:“姜维姜维全军轻装出击,目的就是想通过运动战在旷野之地取得胜利。王经原本应当挖沟筑垒,将运动战变成攻坚战。王经贸然出击才使得姜维得逞。目前王经兵败故关被困狄道。如果姜维挟大胜余威,向东占领栎阳这一粮食囤积之地并四处招兵买马,招揽雍、凉地区的羌、胡各少数民族,与我军争夺关中、陇右一带,同时向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发布檄文,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但姜维并未用这种方法,而是围攻坚城,这是他最大的失策。

兵法有云:制作攻城用的盾牌和攻城用的战车,须三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修建土山也要三个月的时间。以轻装军队孤军深入,粮草供应也会出现巨大困难,现在正就是我军扭转战局的最佳时机!目前姜维的背后是洮河,没有退路,前方是我军坚守的狄道。只要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出击,扼守险要地势,敌军将会不战而逃。你们几位怎么能说出这样丧气的话呢?!”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邓艾口中的“壮士解其腕”,这句话后来被演变成一句成语,叫做“壮士断腕”,比喻在关键时刻能当机立断。

这则成语故事所介绍的战事,是发生在蜀汉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的陇西之战。当时,曹魏雍州刺史王经中了姜维的疑兵之计,贸然出击,在故关一带被姜维击败,阵亡者达数万人。等王经逃回狄道清点人数才发现,逃回来的士兵仅剩下一万多人。

姜维此战的大胜,迅速引发陇西地区的连锁反应,包括邓艾在内的不少曹魏将领建议应该避开姜维的锋芒,暂时放弃狄道等陇西地区,与姜维展开持久战。不过,这个建议遭到曹魏征西将军、名臣陈群的儿子陈泰的强烈反对。陈泰认为应该火速派兵援救王经,为狄道解围,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扭转战局。最终,曹魏大军按照陈泰的命令展开了援救狄道的行动。陈泰此举完全出乎姜维的预料。经过一番激战,陈泰也得以击退姜维,稳定了西北战局。

意思不同、出处不同、用法不同。

根据查询百度经验得知,壮士断腕和破釜沉舟主要区别是,意思不同、出处不同、用法不同,具体如下:

一、意思不同:

1、破釜沉舟: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

2、壮士断腕:原义是有胆识的人手被毒蛇咬到时,能立即斩断手腕,以免毒性蔓延,比喻在紧要关头,能当机立断,知所取舍。

二、出处不同:

1、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白话文:“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2、壮士断腕: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白话文:古人有句话:“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

三、用法不同:

1、破釜沉舟:联合式,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2、壮士断腕: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