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涓蜀梁疑鬼译文。

2.带敝字的成语,

3.古诗文中 “敝”字是什么意思

4.用来形容努力争取了,却没有得到应得的结果的成语。

5.《荀子》卷21解蔽篇诗解9疑虑不清是非不当

6.第一个字是敝的成语

敝鼓丧豚的意思_敝鼓丧豚

败鼓之皮 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敝鼓丧豚 敝:破,坏;丧:失去;豚:猪。指击破鼓、烹掉猪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费而无益。

布鼓雷门 布鼓:布蒙的鼓;雷门:古代浙江会稽的城门名。在雷门前击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卖弄本领。

晨钟暮鼓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重整旗鼓 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打退堂鼓 原指封建官吏退堂时打鼓。现在比喻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缩。

大张旗鼓 张:陈设,展示;旗鼓:旗帜和战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当面锣,对面鼓 比喻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

掉舌鼓唇 炫耀口才,夸夸其谈。

烽鼓不息 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

桴鼓相应 桴:鼓槌。用鼓槌打鼓,鼓就响起来。比喻相互应和,配合得很紧密。

鼓唇弄舌 鼓:拨动,振动。振动嘴唇,拨弄舌头。形容凭口舌挑拨、煽动或进行游说。

鼓角齐鸣 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鼓盆之戚 旧指死了妻子。

鼓舞人心 鼓舞:振作,奋发。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

含哺鼓腹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欢欣鼓舞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击鼓鸣金 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胶柱鼓瑟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羯鼓催花 羯鼓:两面蒙皮,腰部较细的一种鼓。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

金鼓齐鸣 金钟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

紧锣密鼓 锣声紧,鼓点密。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声势。

开台锣鼓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的开头部分。也比喻一个的开头。

擂鼓鸣金 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

两部鼓吹 鼓吹:古时仪仗乐队的器乐合奏。两部器乐合奏。特指蛙鸣。

锣鼓喧天 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蒙在鼓里 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

密锣紧鼓 锣声紧,鼓点密。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声势。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暮鼓晨钟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破鼓乱人捶 比喻人失势受到大家的欺侮。

旗鼓相当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敲边鼓 比喻从旁帮腔或助势。

筛锣擂鼓 敲锣打鼓。形容大声吵闹。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

诗肠鼓吹 鼓吹:乐器合奏。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陶熔鼓铸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掀风鼓浪 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偃旗息鼓 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扬铃打鼓 比喻大声张扬。

腰鼓兄弟 腰鼓:古乐器,两头粗,中间细。比喻兄弟辈里居中的的那一个较差。

涓蜀梁疑鬼译文。

哀痛欲绝 伤心得要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暗淡无光 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杆儿了。”

黯淡无光 黯淡:同“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杆儿了。”

黯然无色 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出处:清·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八百孤寒 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悲观厌世 厌世:厌弃人世。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颓丧,厌弃人世。

敝鼓丧豚 敝:破,坏;丧:失去;豚:猪。指击破鼓、烹掉猪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费而无益。

出处:《荀子·解蔽》:“故丧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不省人事 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出处:宋·汪应辰《与朱元晦》:“问其无所苦否,则曰‘无事,无事’。寻即不省人事。”

怅然若失 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怅然自失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志迷乱,像失去什么似的样子。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逞己失众 逞:放任。指由着性子胡来会失去众人的支持。

池鱼笼鸟 池里的鱼,笼里的鸟。比喻受束缚而失去自由的人。

出处:晋·潘岳《秋兴赋》:“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处堂燕雀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出处:《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寸进尺退 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大事去矣 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

出处: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单鹄寡凫 鹄:天鹅;凫:罢鸭。孤单的天鹅,独居的野鸭。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出处:《西京杂记》卷五:“齐人刘道强善弹琴,能作单鹄寡凫之弄。听者皆悲,不能自摄。”

当面错过 面对面地失去了机会。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明·洪应明《菜根谭·闲适》:“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当面错过。”

荡然无存 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出处:南朝·梁·任昉《为梁武帝集坟籍令》:“近灾起柏梁,遂延渠阁,青编素简,一同煨尽,湘囊綖帙,荡然无存。”

悼心失图 悼:悲伤;图:谋划。因悲痛而失去了主张。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临我丧,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

得而复失 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得失参半 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

得失相半 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不相上下。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得谓全哉?”

得意忘形 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出处:《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孤儿寡妇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孤鸿寡鹄 孤:孤单;鸿:鸿雁;寡:失偶的妇人;鹄:天鹅。孤独失伴的天鹅。比喻失去配偶的男女。

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向日蚕桑动,忽相逢孤鸿寡鹄,无门投控,飞鸟依人情可悯。”

寡凫单鹄 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出处:《西京杂记》卷五:“齐人刘道强善弹琴,能作单鹄寡凫之弄。听者皆悲,不能自摄。”

过时黄花 黄花:菊花。重阳节后的菊花。比喻过了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

邯郸匍匐 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虎落平川 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老虎离开自己称王称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权有势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恍然若失 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

灰心短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同“灰心丧气”。

灰心丧气 灰心:心如熄灭了的死灰;丧:失去。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出处:明·吕坤《呻吟语·下·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灰心丧意 犹言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魂不负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魂不附体 附:依附。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出处:元·乔梦符《金钱记》第一折:“使小生魂不附体。”

魂不赴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魂不著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出处:《宣和遗事》前集:“师师闻道,吓得魂不著体。”

魂不着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出处:《前汉书平话》卷上:“吓高皇魂不着体。”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只见两个黄巾力士,押着李逵,耳边只听得风雨之声,不觉径到蓟州地界,吓得魂不着体,手脚摇战。”

魂颠梦倒 犹言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魂飞天外 形容万分恐惧,或受到某种刺激而失去了主宰。

出处:汉·扬雄《羽猎赋》:“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第二折:“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

进退失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进退失踞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进退亡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进退无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惊慌失措 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惊惶失措 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利令志惛 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同“利令智昏”。

出处:《镜花缘》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谓‘利令志惛’能不浩叹!”

利令智昏 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智不清。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赵胜)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笼鸟池鱼 关在笼里的鸟,养在池中的鱼。比喻受困失去自由的人。

麻痹大意 麻痹:肢体失去知觉和运动机能障碍,比喻失去警觉。指粗心、疏忽,对事物不敏感,失去警惕性。

麻木不仁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出处: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茫然若失 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

毛羽零落 比喻失去了帮手或亲近的人。

出处: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外失辅车唇齿之援,内有毛羽零落之渐。”

梦魂颠倒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9卷:“只因财利迷心,身家念重,时时防贼发火起,自然梦魂颠倒。”

梦想颠倒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

出处:《西游补》第一回:“卷做一团,塞在猪八戒耳朵里,口里乱嚷道:‘悟能,休得梦想颠倒。’”

明珠弹雀 用珍珠打鸟雀。比喻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出处:汉·扬雄《太玄经·唐》:“明珠弹于飞肉,其得不复。测曰:明珠弹肉,费不当也。”

木朽蛀生 朽:腐烂。木朽腐烂就会生虫子。比喻失去检点就会犯错误。

强得易贫 指非分之得容易失去。

秦失其鹿 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琴瑟失调 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

出处:《汉书·董仲书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屈节辱命 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

出处:《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去食存信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人老珠黄 旧时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象因年代久远而失去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呢。”

人离乡贱 指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

人事不省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出处:《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谁想刘璞因冒风之后,出汗虚了,变为寒症,人事不省,十分危笃。”

人事不醒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同“人事不省”。

出处:杨朔《晚凉天》:“有一位同志,是渔船救起来的,三天三夜人事不醒。”

人事不知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同“人事不省”。

出处:《红楼梦》第一二○回:“宝钗哭得人事不知。”

人亡政息 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出处:《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日月无光 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如痴如醉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出处: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如醉如痴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出处: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丧胆销魂 丧、销:失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丧胆销魂忽地惊。”

丧魂落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恐惧的样子。

出处:管桦《惩罚》:“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岔开两腿,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

丧魂失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或心神不宁的样子。

出处:鲁迅《坟·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丧家之狗 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丧身失节 身受污辱,失去节操。

出处:鲁迅《旧闻钞·红楼梦》:“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

神魂颠倒 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六:“小娘们多有爱他的,奉得神魂颠倒,连家里也不思想。”

神经错乱 ①指。②指精神和思虑迷糊不清,失去常态。

神龙失埶 比喻失去权位。埶,同“势”。

神色仓皇 仓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

出处:明·余邵鱼《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四回:“臣观其神色仓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

神色张皇 张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同“神色仓皇”。

出处: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七十六回:“正在无可奈何,只听得楼梯上一阵脚步声音,当差的已经回来,和那先去的李升一同走了进来,神色张皇,满头流汗。”

是非得失 正确与错误,得到的与失去的。

手足失措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爽然若失 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四海飘零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似醉如痴 犹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出处:明·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二折:“着人脑盖天灵碎,唬的他似醉如痴。”

随珠弹雀 用夜明珠去弹鸟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因而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出处:《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痰迷心窍 指中风昏迷。也形容一心贪图某一事物而失去理智。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低头一想:‘明白了,一定是今天赵家孩子中了举,东家见了眼馋,又勾起那痰迷心窍老毛病来了。’”

脱缰之马 比喻脱离羁绊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亡戟得矛 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

出处:《吕氏春秋·离俗》:“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忘乎其形 犹忘形。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

相形失色 失色:失去光彩。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得大大不如。

出处: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仙人掌终于锻炼出现在这样一种使普通植物为之相形失色的倔强性格和卓特风貌。”

销魂夺魄 神魂颠倒,失去常态。形容因羡慕或爱好某种事物而着迷。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欣喜若狂 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旋得旋失 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

燕雀处堂 处: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出处:《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燕雀处屋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同“燕雀处堂”。

出处:《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张皇失措 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清·蘅子《虫鸣漫录》:“遍索新郎不得,合家大噪,远近寻觅,廪生与表妹亦张皇失措。”

坐失机宜 白白地失掉机会。

出处:清·昭梿《嘨亭杂录·木果木之败》:“兵家之事,宜于乘锐直进。若不审敌势,坐失机宜,使兵心至于溃败。虽欲振起,不易得也。”

坐失良机 不主动及时行动而失去好机会。

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木果木之败》:“若不审敌势,坐失良机,使兵心至于溃败。”

坐失事机 白白地失掉机会。

出处:王闿运《丁锐义传》:“坐失事机,谁执其咎。”

猢狲入布袋 猢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行动失去约束。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曰:‘恁么即学人归堂去也。’师曰:‘猢狲入布袋。’”

不自由,毋宁死 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出处:法国大革命时《马赛曲》的最后一句。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

出处: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带敝字的成语,

译文:

夏水的河口(今湖北江陵东南)南边有一个叫做涓蜀梁的人。这个人愚昧且胆小。在明月之夜行走,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趴着的恶鬼。再往上看头发,以为是站立的精怪。转过身奔跑,等跑到家,吓得断气而死。岂不哀哉!

凡是认为有鬼的,必定是人们在恍惚之间疑惑之时的判定。恍惚之间,人们既会误认为有是无,也会认为无是有,却根据自己的判断确定事情。所以被湿气所伤而患了痹症,患了痹症后就去击鼓,烹煮猪肉,于是必有击破鼓、丧失猪的破费,却不会有治愈号疾病的福气。这样的人虽不住在夏口之南,也与涓蜀梁没有什么不同。

原文: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

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定之。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而己以定事。故伤於湿而痹,痹而击鼓烹豚,则必有敝鼓丧豚之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故虽不在夏首之南,则无以异矣。

扩展资料:

《涓蜀梁疑鬼》出自战国荀子《荀子·解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的“解蔽”说是一种独特的诠释方法,这种方法以“道”为诠释前见,以“非道”、特别是“乱家”为诠释对象,在道的衡量、裁断之下,墨、道、法、名等百家之言的长短得失被一览无余。苟子确立其诠释前见的途径是“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虚壹而静”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可以使诠释者在价值中立的前提下获取对于道的认识。

荀子对鬼怪的解释是:人之内心不定,精神恍惚。心中不定,则心中悬疑;思虑不定,则外物不清;在昏暗中行走,看到横卧的石头以为是趴着的老虎,看见直立的树林以为是站立的精怪。于是,就有了鬼怪之说。非真有鬼怪,人造鬼怪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涓蜀梁疑鬼

古诗文中 “敝”字是什么意思

敝帚自珍、

民生凋敝、

弃之如敝屐、

敝帚千金、

足趼舌敝、

唇敝舌腐、

舌敝耳聋、

同敝相济、

舌敝唇焦、

裘敝金尽、

敝盖不弃、

衣敝履空、

敝衣枵腹、

民力凋敝、

补敝起废、

敝绨恶粟、

弃之如敝屣、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用来形容努力争取了,却没有得到应得的结果的成语。

1、破旧

如:《说文》敝,一曰败衣。意思是敝就是破衣服。

又如:敝鼓丧豚(击破鼓,宰杀猪以求神治病。指徒费而无益);敝帷不弃(不轻易丢弃破旧的帷幕);敝衣(破旧衣服)

2、疲惫,困乏,衰败

如:《左传·襄公九年》还师以敝楚。意思是撤回军队来削弱楚国。

又如:敝卒(疲惫的士卒);敝敝(疲困的样子)

3、败坏;衰败?[decayed;corrupt]。

如:经久不敝;敝肠(坏心肠,恶性情);敝人(德行浅薄的人)

4、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 。

如:敝处(本处。敝,破旧;谦称);敝房(谦词。敝室。对人说自己妻子);敝国(自己的国家)

5、? 失败

如:《左传·僖公二年》敝于韩。在韩国失败了。

6、弃

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鹤既不能战,是无用之物,君敝有用以养无用。意思是鹤既不能战斗,是没有用的东西,你丢弃它比养着它有用。

7、 损害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的。

百度百科-敝

· ?

《荀子》卷21解蔽篇诗解9疑虑不清是非不当

用来形容努力争取了,却没有得到应得的结果的成语有劳而少功、徒劳无益、敝鼓丧豚、水中捞月、枉用心机、劳而无功、一无所成、为人作嫁、吃力不讨好、竹篮打水等。

成语解析:

一、劳而少功

拼音[ láo ér shǎo gōng ]

解释花了力气却只收到微小的效果。

出处唐魏徵《隋书·经籍志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者也。”

白话文:“这就是他广博而缺乏要领,辛劳却没有成功的原因。”

二、徒劳无益

解释: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

出自:清·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折》:“倘实系硐产全枯,徒劳无益,则名是实非之厂。”

白话文:“如果真的是硐产全枯萎,徒劳无用,那么它是实际上不是的厂。”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三、敝鼓丧豚

解释:敝:破,坏;丧:失去;豚:猪。指击破鼓、烹掉猪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费而无益。

出自:春秋荀子《荀子·解蔽》:“故丧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白话文:“因此丧失在潮湿而敲鼓痹,那一定有破鼓丧小猪的浪费了,而不会有治愈疾病的幸福啊。”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四、水中捞月

解释: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出自: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白话文:“镜子里拿花,水中捉月,斜视着没有机会靠近伊。”

语法:偏正式;谓语、宾语;含贬义

五、枉用心机

解释:指白费心思。同“枉费心机”。

出自:宋·朱熹《答甘道士书》:“所云筑室藏书,此亦恐枉费心力。不如且学静坐,闲读旧书,涤去世俗尘垢之心。”

白话文:“所以说筑室藏书,这恐怕也不费心力。不如暂且学习静坐,闲读旧书,洗涤除去世俗尘埃的心。”

百度百科-劳而少功

百度百科-徒劳无益

百度百科-敝鼓丧豚

百度百科-水中捞月

百度百科-枉用心机

第一个字是敝的成语

《荀子》卷21解蔽篇诗解9疑虑不清是非不当

题文诗:

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外物不清.吾虑不清,

未定然否.冥冥行见,石为伏虎,植林为人,

冥冥蔽明.压目而视,视一为两;掩耳而听,

听漠漠而,以为哅哅,势乱其官.故从山上,

望牛若羊,远蔽其大.山下望木,仞木若箸,

高蔽其长.水动景摇,水势玄也.瞽者仰视,

而不见星,用精惑也.有人焉以,此时定物,

则世愚者.彼愚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

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不当不适,非合时宜,

疑则不正,不正情.夏首南有,涓蜀梁者,

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宵行,俯见其影,

以为伏鬼;仰视其发,以为立魅.背身而走,

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人之有鬼,

证必以其,恍惚之间,疑玄之时.此时人以,

以无为有,以有为无,己以证事.伤湿而痹,

击鼓烹豚,必有敝鼓,丧豚之费,其则未有,

愈疾之福.故虽不在,夏首之南,无以异矣.

原文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1>,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百步之沟,以为蹞步之浍也<2>,俯而出城门,以为小之闺也,酒乱其神也。厌目而视者<3>,视一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哅哅<4>,埶乱其官也。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5>,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长也。水动而景摇<6>,人不以定美恶,水埶玄也<7>。瞽者仰视而不见星,人不以定有无,用精惑也<8>。有人焉以此时定物<9>,则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注释〕 <1>后(後):当作“从”(从),形近而误。一说当作“立”。 <2>蹞步:同跬步。跬,半步。“蹞[kuì?音傀]”。 浍[kuài?音快]:小沟。 <3>厌:通“擪[yè?音业]”,用手指按捺。 <4>漠漠:形容没有声音。 哅哅[xiōug?音凶]:喧闹声。 <5>仞:古代测量高度与深度的单位,一仞为七尺。 箸[zhù?音著]:筷子。 <6>景[yǐng?音影]:同“影”。 <7>玄:通“眩”,眼花,看不清楚。这里用作动词。 <8>精:通“睛”,眼睛,视力。 惑:迷乱。 <9>此时:指“中心不定”、“吾虑不清”的时候。

〔译文〕

大凡观察事物有疑惑:内心不平静,那么外界的事物就看不清;自己的思想混乱不清,那就不能判断是非。在昏暗中走路的人,看见横卧的石头就以为是趴着的老虎,看见矗立的树林就以为是跟随着的人,这是昏暗蒙蔽了他的视力。喝醉酒的人过百步宽的水道,以为是过一二步宽的小沟;低着头走出城门,以为是走出狭小的宫中小门;这是酒扰乱了他的心神。按捺眼睛去看的人,看一件东西会以为是两件;捂住耳朵去听的人,听那默默无声会以为是嗡嗡作响;这是因为外力扰乱了他的官能。从山上远望山下的牛就好像是羊,但求取羊的人是不会下山去牵的,这是距离掩盖了牛的高大。从山下远望山上的树木,七丈高的树木像根筷子,但求取筷子的人是不会上山去折的,这是高远掩盖了树木的长度。水晃动而影子也晃动,人们不会以此来判定容貌的美丑,这是水形使人眼花了。瞎子抬头观望而看不见星星,人们不会以此来判定星星的有无,这是眼睛看不清东西。如果有人在这种时候断定事物,那就是世界上的蠢人。那些蠢人断定事物,是用疑惑不清的心去判断疑惑不清的事物,判断一定不得当。判断如果不得当,又怎么能没有错误呢?

原文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1>,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卬(同“仰”)视其发<2>,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3>。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4>,而己以正事。故伤于湿而痹,痹而击鼓烹豚<5>,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6>。故虽不在夏首之南,则无以异矣。

〔注释〕 <1>夏:夏水,一名长夏港,相传此水冬塞夏通,故名。夏水故道从今湖北沙市东南分长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夏首:地名,即夏水分长江水的口子,因它是夏水之头,故名夏首,故址在今湖北沙市东南。 涓蜀梁:人名。 <2>卬:同“仰”,抬头。 <3>感忽:感[hàn音撼]忽,模糊不清,指难以捉摸。此指神志不清。 玄:通“眩”,迷惑,迷乱。 正:确定。 <4>无有:以有为无。有无:以无为有。<5>故:犹“夫”,发语词。 痹: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豚[tún音屯]:猪。 又,据下句,此下宜有“烹豚以祷神”一句。 <6>这三句是说:就像受了湿气患了痿痹病而打鼓杀猪去求神,结果打破了鼓又丧失了一头猪,而又未获得治好病的幸福。 俞:通“愈”,病好了。

〔译文〕 ?夏首的南边有一个人,名叫涓蜀梁,他生性愚蠢而容易害怕。在月光明亮的夜晚行走,低头看见自己的身影,就以为是趴在地上的鬼;抬头看见自己的头发,就以为是站着的妖怪;于是转身就跑,等跑到自己的家中,就断气死了。这难道不可悲吗?大凡人认为有鬼,一定是在他精神恍惚的当口、疑惑迷乱的时候来判定它的。这正是人们把有当作没有、把没有当作有的时候,但他们自己却在这个时候去判定事情。有人得了风湿病却想敲鼓来驱除疾病,并烹猪求神,那就一定会有打破鼓、丧失猪的破费了,而不会有治愈疾病的幸福。所以这种人即使不住在夏首的南边,却也与涓蜀梁没有什么区别的了。

敝帚自珍、敝扫自珍、敝帚千金、敝绨恶粟、敝鼓丧豚、敝盖不弃、敝衣枵腹、敝绨恶粟

敝帚自珍?[?bì?zhǒu?zì?zhēn?]

解释: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出自: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一量放兵纵火,闻之可以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宋·陆游《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

示例:但写出以后,却不很爱惜羽毛,有所谓“~”的意思。?

◎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三〉》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自己的东西不值钱舍不得扔掉

出?处

宋·陆游《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

例?句

画家指着墙上一幅小画说:“这是我三十年前的处女作,笔法幼稚,实在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但对于我却~,留着作个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