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魏救赵原文翻译

2.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3.围魏救赵成语用来比喻什么?

4.“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5.围魏救赵的解释

6.围魏救赵故事和意思

围魏救赵的意思?_围魏救赵的意思解释

“围魏救赵”是一个成语,原指在战国时,齐国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从而使赵国得救。现在,“围魏救赵”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孙子提出了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的策略。这个策略最终成功了,使得赵国得救。

因此,“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也可以理解为针对敌人的进攻,取攻击性的战术,从其后方入手,迫使敌人放弃进攻,从而保全自己。

围魏救赵原文翻译

注音一式 ㄨㄟˊ ㄨㄟˋ ㄐㄧㄡˋ ㄓㄠˋ 汉语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二计。 原文为:「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此计的意思是攻打正面强大集中的敌人,不如退到敌人虚弱的后方。然后利用敌人的精锐正在攻打别的国家,并且两军相持不下时,趁机攻占敌方的本土,迫使敌人退兵或分兵,然后寻找机会,消灭敌人。孙膑选用此计,既救了赵国,又重创庞涓。 战国时期,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释义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例句 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相反词 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田忌想要带领军队到赵国去解围,孙膑说:“解乱丝不能整团地抓住了去硬拉,劝解打架的人不能在双方相持很紧的地力去搏击,只要击中要害,冲击对方空虚之处,形势就会禁止相斗,危急的局面也就因此自行解除了。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魏国轻装精锐的士兵必定全部集中在国外,老弱疲敝的士兵留在国内。您不如率领部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要道,攻击它正当空虚之处,他们一定会放弃围赵而回兵解救自己。这样我们一举既可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又可收到使魏国疲惫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这一建议。魏国的军队果然丢下赵国的都城邯郸,撤兵回国,和齐军在桂陵文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围魏救赵成语用来比喻什么?

围魏救赵的故事:

成语: 围魏救赵 围的成语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围魏救赵成语用来比喻什么?

回答

围魏救赵成语用来比喻

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注释: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

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北),

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

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解释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扩展资料

1、围魏救赵故事背景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 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孙膑得到齐威王的赞赏。

2、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百度百科--围魏救赵(成语、历史故事)

围魏救赵故事和意思

围魏救赵的解释

[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乘魏国空虚,发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后来用围魏救赵来指类似的作战方法 详细解释 战国 时( 公元 前353年) 魏国 围攻 赵国 都城 邯郸 。 赵国 求救于 齐国 。 齐 将 田忌 、 孙膑 率军救 赵 ,趁 魏国 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 魏国 。 魏 军回救, 齐 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 魏 军,遂解 赵 围。事见 《史记· 孙子 吴起列传》 。此种 战略 后来常为兵家所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 三国演义 》 第三十回:“ 曹 军劫粮, 曹操 必然亲往; 操 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 曹操 之寨; 操 闻之,必速还;此 孙膑 ‘围 魏 救 赵 ’之计也。” 《 水浒传 》 第 * 回:“倘用‘围 魏 救 赵 ’之计,且不来解 此处 之危,反去取我 梁山 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词语分解

围的解释 围 (围) é 环绕 , 四周 拦挡起来:围攻。围城。突围。解围。 圈起来作拦阻或遮挡的 东西 :围巾。围墙。围裙。 四周:。周围。 量词(a.两手姆指和 食指 合拢的长度,如“腰大十围”;b.两两臂合拢的长度 赵的解释 赵 (赵) à 中国 古代国名(a.战国时代的“赵”;b.西晋结束,匈奴族、羯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赵国”,史称“前赵”、“后赵”):赵客(战国时燕赵多侠士,遂以“赵客”为侠士通称)。燕(乶 )赵(燕赵之地

成语: 围魏救赵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举例造句: 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拼音代码: wwjz

近义词: 声东击西

反义词: 围城打援

歇后语: 孙膑救邯郸

灯谜: 孙膑救邯郸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英文: 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 (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故事: 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更多内容: 请查看《汉语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