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字开头成语
2.学记翻译和原文
3.描写风俗的成语
4.黄石之教文言文翻译
5.《学记》原文及翻译
6.化开头的四字词语
7.通俗化的词语通俗化的词语是什么
化为泡影: 泡:水泡。变成像水泡和影子那样,很快就消失。
化为乌有: 乌有:哪有,何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化险为夷: 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化整为零: 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
化性起伪: 指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化枭为鸠: 比喻变凶险为平安。枭即猫头鹰,旧时认为是凶鸟,鸠是吉祥之鸟。
化若偃草: 指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
化日光天: ①指太平盛世。②比喻众目昭彰、是非分明的场合。同“光天化日”。
化民易俗: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化民成俗: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
化及豚鱼: 比喻教化普及而深入。
化腐朽为神奇: 神奇:神妙奇特的东西。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变无用为有用。
化腐为奇: 指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同“化腐成奇”。
化腐成奇: 指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
化鸱为凤: 比喻能以德化民,变恶为善。鸱,猫头鹰,古人以为凶鸟。
化干戈为玉帛: 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化零为整: 把零散的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化外之民: 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化字开头成语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yào)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蚁)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术:是“遂”(suì)字之误。据《周礼》,五百家为一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一遂。
②离经辨志:离,指断句;经,指儒家经书;辨,明察;志,志向。
③蛾(yǐ蚁)子时术之:古时候“蛾”与“蚁”是同一个字,都念yǐ。“蛾子时术之”意思是,蚂蚁虽然个头很小,但是时时练习衔泥,也能堆成大土堆。这是一句古话,所以说“记曰”。“术”是练习的意思。
解读:
家,党,术(suì遂)是上古时期的社会结构,跟现在村镇县是一个道理。塾、庠、序,学都是学校的别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意思是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一年视离经辨志。第一年考察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也就是看学生的根性和志向,将来往哪个方向发展比较好。现代社会教育的选择已经很多了,只是在很多家长眼里,上大学仍然是正统。
三年视敬业乐(yào)群。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做事,是否有团队精神。
“敬”这个字在中国文化里很有讲头。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敬是一种态度,恭是一种行为。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孝顺”这件事儿,要发自内心,态度要好,不是给点儿生活费,请个保姆就算孝顺了。
敬业就是认真做事,乐群就是有团队精神。
道家谈到修身的时候讲“致虚极,守静笃”。佛家谈到修身的时候讲“戒定慧”。宋明理学家也想弄出一个心法口诀来,于是创造了“主敬存诚”,从而把“敬”的内涵进一步抬升了,
具体到修身实践,朱熹说,“敬是戒慎恐惧之义”。“戒慎恐惧”是《中庸》的提法,《中庸》里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有领导没领导一个样,有人看见没人看见一个样,做事纯粹出乎我的本心,没有丝毫厉害考量,这才叫做”敬“。
五年视博习亲师。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
这是《学记》里第一次出现”习“字。汉字“习”也是会意字,描画了鸟儿振翅练习飞行的样子。
“习”就是强调实践,就是从知到行。《中庸》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走完了整个流程才是完整的学习。
亲师,到底谁是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与不善都是我的老师。
老子也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
可见,永远做一个小学生,是学习者应有的态度。
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第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两方面做好了可以称之为小成。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看看你都和什么人交往就知道了。网络上有句话,你的身价,是你经常交往的朋友的平均值。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直是正直;谅是诚信;便辟是善于迎合他人;便佞是花言巧语。
顺便说一下朋与友的区别。看一下文字的演变就知道了。
友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样子,暗示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朋是两串钱连在一起,《诗经》里有一句,“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朋友交往总是要用到钱的,后来引申为朋友。
《说文解字》说,“”同门曰朋,同志为友“,立场一致为朋(背后是有共同利益),志向相同为友。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认知的过程就是分别归类的过程。知道此物不同于彼物,此类不同于彼类,背后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运算。知道了区别也就知道了关联,定义了名字概念,然后才可以运算推理。知类且通达,那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强立而不反”就是“择善固执”的意思,这个时候脚跟站得很稳了,即便遇到困难也不会困惑,不会退转,不会违背原则。反兼有两义,一是退转(返),二是违反。
大成是古代音乐术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以钟(金)声起音,以磬(玉)声收尾。所以孟子赞叹孔子时说,“ 孔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
但是这里的大成显然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
达到大成以后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附近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之道”了。
古人把教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学其小者谓之小学,学其大者谓之大学。按照朱熹的说法,小学的教学重心是“学其事”,内容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的教学重心是“明其理”,大学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目的是教育学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化民易俗”显然是大学的教育范畴。
蛾子时术之。“学其事”与“明其理”是无法分作两截的。理中有事,事中有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学习其实并无小大之分,就好比小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土堆。
《学记》里所提到的教育方法与次第,也可以用到企业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上面。
新员工入职,也要有个”离经辩志“的过程。离经就是考察专业知识,了解他对业务的熟悉程度。辩志一方面是观察他是否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是观察他的兴趣所在,人只有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离经辩志“以后再正式安排相应的岗位。管培生就是这样的实践。
敬业乐群,就是看他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以及是否有团队合作精神。
”博习“提醒我们轮岗的重要性。人老是呆在同一个岗位会腻烦的,腻烦了就会变成老油条。为了开发员工的积极性,就需要让他轮岗。轮岗也有利于培养大局观,促进跨部门合作。
”亲师取友“提醒我们工作场合师友的重要性。盖勒普员工敬业度调查里有12个问题,其中第6个问题是,“工作单位有人鼓励我的发展”,这一条体现了导师的作用。第10个问题是,“我在工作单位有一个要好的朋友”,这一条体现了朋友的作用。
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那就是领导者了,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够化民成俗,也就是做好我们前面说过的两件事:支持员工成长和企业文化建设。
学记翻译和原文
化民易俗、化腐为奇、化险为夷、化为乌有、化外之民、化腐成奇、化为泡影、化鸱为凤
化整为零、化及豚鱼、化枭为鸠、化零为整、化若偃草、化民成俗、化日光天
组词:文化、变化、净化、化学、化装、美化、化石、绿化、化肥、融化
1、文化:[ wén huà ]?
(1)、考古学上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2)、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3)、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扩展资料:
基本解释
化[huà]
1、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分~、僵~、教(jiào)~、熔~、融~、潜移默~、~干弋为玉帛。
2、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缘、~斋。
3、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绿~。
4、习俗,风气?:有伤风~。
5、特指“化学”?:~工、~纤、~肥。
化[huā]
同“花”。
1、化整为零:[ huà zhěng wéi líng ]?
解释: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
出自:《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般地说来,游击队当分散使用,即所谓‘化整为零’。”
2、化及豚鱼:[ huà jí tún yú ]?
解释:比喻教化普及而深入。
出自:语出《易·中孚》:“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示例:退居于洛,四海是仪,~,名闻乳儿。 ◎宋·苏轼《祭司马君实文》
3、化零为整:[ huà líng wéi zhěng ]?
解释:把零散的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出自:《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集中使用兵力,即所谓“化零为整”的办法,多半是在敌人进攻之时为了消灭敌人而取的。”
4、化外之民:[ huà wài zhī mín ]?
解释: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出自:《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5、化外之民:[ huà wài zhī mín ]?
解释: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出自:《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描写风俗的成语
学记翻译和原文:
发虑善,求善良,足以謏(sǒu)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深谋远虑,物色好人,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祭祀时要小诵肄学,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地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现在的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多是寻问难解的问题,且发言急速而频率较快,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违背教学原则,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只觉得学习得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学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教育的原则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发然后禁,则扦(qiā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思路就会狭隘,见闻就不广博。如果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由。?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教师知道学生程度有深有浅,资质有好有坏之后,才能多方诱导,因材施教。博指广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诱导,启迪,教诲。能够善于多方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可以教人“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可见选择老师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书上说:“前三王四代的时候最重视师质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因为,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形:当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这就是尊师的意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教师如果善于发问,那么他的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地方入手,然后才砍木材的关节;即发问先易后难,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愉快的理解。不善于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其响声就弱;撞得重其声响就大;等他理解从容后,再深入解说,尽可能使问者深切体会,产生共鸣。不善于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单凭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不足以为人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才行。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他仍不懂,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暂时停止。?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优秀冶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碎皮补缀成裘衣;优秀弓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簸箕;小马初学驾车,与大马驾车走在车前相反,小马是系在车子后面跟着走的。人们懂得了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经常练习这三层道理,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有志于学,不至于半途而废。?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古时做学问的人,善于从同类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鼓并不等于五声,但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并不等于五色,但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不是五官,但不学习,五官就失去功用;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亲戚关系,但如果没有教师指导,他们就不会明白五服之内的亲疏关系。?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他无所不宜,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不同,却能每年自动准时而至,最守时刻。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可以懂得做学问要把握本质,从根本着手了。古代,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为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学记》的教育目的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须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觉来实现。
另外,人虽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无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这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质地虽美,但不经过仔细地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谙此理,他们在建设国家,统治人民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使其优先发展。
黄石之教文言文翻译
导语:我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节日都有相应的民俗风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描写风俗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祝发文身: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
2、 比屋而封:〖解释〗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
3、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出处解释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示例故事
4、 毁风败俗:〖解释〗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
5、 移风改俗:〖解释〗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6、 移风革俗:〖解释〗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7、 移风易尚:〖解释〗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8、 遗风余俗:〖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9、 遗风余习:〖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同?遗风余俗?。
10、遗风余象:〖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11、百里异习:异:不一样;习:风俗习惯。相隔百里远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12、抱素怀朴:抱:胸怀;素:质朴;朴:敦厚。指风俗敦厚,人心质朴
13、风问俗:风:歌谣;俗:风俗。集歌谣,访问风俗
14、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15、断发文身: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16、风土人情: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17、改俗迁风: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18、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19、伤风败俗: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20、入国问俗: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21、随乡入乡: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
22、习俗移性: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23、未能免俗: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24、一轨同风: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25、移风易俗: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26、有伤风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多指男女关系方面)。
27、热肠古道: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28、比户可封: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风俗淳美。
29、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30、化民易俗: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31、极重难返:犹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用于消极方面。
32、绝国殊俗:绝国:异国。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身在异国不同风俗的地方。
33、披发文身: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34、染风习俗: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35、入境问俗: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36、伤化败俗:败坏教化和风俗。
37、时殊风异:时:时代。风:风俗。殊、异:不同。时代不同,风俗也不同。
38、树俗立化:树立风俗教化。
39、谇帚德锄: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后以?谇帚德锄?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
40、无兄盗嫂:语本《汉书?直不疑传》:?人或毁不疑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盗嫂何!?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后以?无兄盗嫂?指无中生有的毁谤。三国魏曹操《劐整齐风俗令》:?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上者也。?
41、物殷俗阜:物产丰盛,风俗淳厚。
42、相沿成俗: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
43、遗风旧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44、遗风馀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45、遗风馀象: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46、一民同俗: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学记》原文及翻译
1. 文言文《古之教之》翻译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2),党有庠(3)。术有序(4),过有学(5)。比年入学(6),中年考校(7)。一年视离经辨志(8),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9)。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10)。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11),而远者怀之(12),此大学之道也。记曰(13):“蛾子时术之(14)。”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3)党:五百户为党。庠(xiang):设在遂中的学校。④术(sui):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5)国:京城。学:大学。(6)比年:没年。(7)中年:没隔一年。(8)离经:给经书断句。(9)小成:小有成就。(10)大成:大有成就。(11)说:同
“悦”。(12)怀:向往。(13)记:记言记得事的书。(14)蛾(yi)子:小蚂蚁。术:学习。
译文
古时教学,闾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原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街土堆成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读解
学习的确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这是一个时间过程,由此设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措施,比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等,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看到,这些东西在先秦时代已发展的比较完整了,也可算作是咱们这个文明古国值得炫耀的成就吧。
但是我们发现,儒家讲教育,处处不忘一个“用”字。很难笼统地说“用”是好还是不好,因为“用”(实用)有不同的层面。比如科技就很注重实用,但咱们的古代教育似乎从未把这方面的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器物层面的东西,总是为古人所蔑视的。直截了当地说,儒家教育所看重的“用”,是统治国家和民众能够的统治术。在他们看来,与统治术无关的东西,都算不得知识和学问,都没有学习和传授的必要。
这样来看,儒家的教育思想就该大大折扣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设想,如果照这套思路做下去,全国的学校都该办成政治学校了,学校的目标全变成了培养 *** 官员和政治家。一个国家满是 *** 官员和政治家,是一桩匪夷所思的事,大概也是有点可怕的。
2. 孔子之教文言文翻译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的懦弱在《论语》中也记载,冉有曾在权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为人聚敛暴虐,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但不敢去劝上司季氏,反而顺从季氏的意愿,为他“聚敛而附益之”,气得孔子大骂冉有“非吾徒也”!并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够听从孔子的教导,坚持仁义之道,那就不会做出助纣为虐的事来了。
3. 古文翻译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
(1)圯:yi,桥。 (2)欧:通“殴”
文言文翻译训练(一)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而去。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张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4. 《杨引》的文言文翻译杨引,江西吉水人,爱好学习擅长作诗词文章,被宋濂,陶安大加赞赏。驸马都尉(官职名)陆贤跟从杨引学习,后来入朝廷,举止大方端庄典雅,皇上很是喜欢,就问是谁教的他,于是陆贤说老师是杨引,皇上立即召见他,踢给他美食。过些天,陆贤穿着家居的便服拜见。杨引叹息:你这是轻视我啊,不可在此久留啊!“反复的编纂修正,也不能完成。教学的人,必须先有操行然后才有文学艺术”。曾经有篇《论语乡党》就揭示了一个道理“我教自己的事养生之道,凡事都要遵循吐纳之法。”“于是姐省饮水吃饭的量,以逸代劳,的话到老了视力听力都不会衰老。既然已经死去,安福县的刘球称赞它是学习探讨道家的源头,文章范文的后世之作,辞官上任离别相处的佳作,有陶潜,徐穉的风尚。
我自己照着翻译的,不知对不对
5. 学奕文言文翻译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秋: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大雁)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弗:不如。
6. 学弈文言文翻译原发布者: *** 亚
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篇一: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注释弈:下棋。(围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数:指技艺。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不得:学不会善:善于,擅长。诲:教导。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听之:虽然在听讲。惟:同“唯”,只。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援:引,拉。将至:将要到来。思:想。弓缴:弓箭。为:因为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之:谓,说。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弈者:下棋的人。通国:全国。使:让(动词)。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俱:一起。弗:不。若:如。矣:了。(语气词)为:同“谓”,指有人说。其:他的,指后一个人。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然:这样。也:是。译文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启示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来源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不一般啊。《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
7. 文言文在线翻译《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的有一则寓言故事,原文是: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烹彘也。
译成白话文,大意是: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孩子跟着哭闹也要去,曾子妻哄他说: “你回家,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孩子就回家了。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准备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哄孩子,跟他说着玩的,你也当真的了”。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跟着父母看样学样,听信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不就是教孩子学哄骗吗”。于是曾子把猪杀了煮食。
韩非的这则寓言不仅说明曾子以“不欺教子”,而且比教子的意义重要得多的是韩非劝说开明的君主应该象“曾子杀猪”一样,表现出有诚信”(“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现在虽然是共和国,没有君主了;但是各级 *** 的***似乎也应该向曾子学习,表现出有诚信。
在《论语·学而》章里,还记载了曾子的一则有关诚信的语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文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件事,第一,我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忠实地尽心尽力?第二,我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诚信?第三,我所传授的,是不是我不懂而胡乱说的?”
根据曾子的这条语录,我觉得,一个讲究诚信的人,应该考虑做到下面三点:
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三,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8. 文言文翻译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竞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穿丹扁柑壮纺憋尸铂建必严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有一天,他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因为他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鲁国的国君觉得这样的名人穿如此破旧的衣服在田里耕作,有失鲁国的体面,也失曾子的面子。于是,他就派人对曾子说,国王看到你如此大名鼎鼎的学者却穿着这麽破旧的衣服劳作,要封给你一块邑,权切给你添置几件衣服用吧。可是,曾子并不领情。他坚决不受。没办法,国王派的人只好回去。国王又让他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来来回回反复多次,曾子坚持不收。使者就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后来这件事让孔子知道了,孔子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这就是人的节操,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们崇奉的节操。离我们久远的文人,宁可穿破旧的衣服,也不愿接受别人的馈赠,那怕是国君的。也许在今天的人看来,这曾子也太迂腐透顶了,国君送的,也不是他私人的所有,应该说是国家的,国家的么,不要白不要。也不需去感谢何人。况且,国家这么大,他曾子享受一点也少不了什么。可曾子为了节操,竟然甘愿穿破衣,苦劳作,过清贫的日子。真的让人不可思议。回过头来看看现在吧,那还会有如此的傻冒,受贿的畏恐你不行贿;侵吞国家利益,畏恐手段不狠,畏恐捞之不足,哪里还管什么节操。这些贪心的人,已不能用蛀虫来形容他们了,他们是一群饕餮着,饕餮的是国家,是人民的血肉。 曾子的话,已经说过了几千年,一个奴隶社会的穷文人说的话,完全不必当作什么教义顶礼膜拜,他的话也丝毫没有约束力,但我还是要你记住这句话: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我能不畏乎
9. 古文 翻译原文: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书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避暑录话》卷上)
译文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有位神童,叫朱无赐,因从小就能熟读经书而做了官。于是,当地所有有孩子的人家全都逼着家里的小“神童”熟读《五经》。但孩子生性好玩,不肯好好背记。父母们把这些神童一个个都放进竹篮,吊上树梢,使其玩耍不成。不少家长还请来家教,孩子背完一经,先生就能得到孩子父母的若干铜钿,作为酬劳和奖励。结果,饶州的许多孩子因为不具备神童的料性而被活活逼死。
化开头的四字词语
你好,《学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思想得合法则,又能求自辅,这种人足以小有声誉而不足以感动民众;能亲近贤能之人又体察疏远之臣,这种人能感动民众,却不能改变民心。所以君子要想感化民心,改变风俗,就一定要从教育做起!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学习不明道。为此,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尚书·兑命篇》说:“必须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虽有美好的菜肴,不吃,就无法明白其滋味;虽有高明的道理,不学,就不懂得其好处。为此,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教导别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学习;懂得了困难,就能自我勉励,加强学习。所以说,教育别人与自己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是学的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通俗化的词语通俗化的词语是什么
化腐成奇 化腐为奇 化腐朽为神奇 化干戈为玉帛 化及豚鱼 化零为整 化民成俗 化民易俗 化日光天 化若偃草 化外之民 化为泡影 化为乌有 化险为夷 化枭为鸠 化性起伪
化整为零
化被万方华:德化,用恩德来感化;被:到,及;万方:四面八方。恩德感化达到四面八方。
化驰如神化:以恩德感化;驰:疾速奔走。旧时比喻道德教化深受百姓欢迎,施行极为迅速。
化鸱为凤比喻能以德化民,变恶为善。鸱,猫头鹰,古人以为凶鸟。
化敌为友把敌人转化为自己的朋友。
化腐成奇指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
化腐为奇指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同“化腐成奇”。
化公为私指以不法手段侵吞公物。
化及冥顽冥顽:愚昧。教化普及到愚昧无知的人,使他们受到教育。形容教化普及,世风良好。
化及豚鱼比喻教化普及而深入。
化民成俗化:教育,感化;俗:风俗习惯。教育感化民众,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风俗习惯。
化民易俗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化零为整把零散的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化日光天①指太平盛世。②比喻众目昭彰、是非分明的场合。同“光天化日”。
化若偃草指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
化铁为金化:变。神话传说仙人将石头变为黄金。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
化为灰烬变成一堆灰土。多指被彻底烧光。
化为泡影泡:水泡。变成像水泡和影子那样,很快就消失。
化为乌有乌有:哪有,何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化为异物变成另外的东西。指死亡。
通俗化的词语有:梗顽不化,杖化龙,化民易俗。
通俗化的词语有:化民成俗,杖化龙,伤化败俗。2:结构是、通(半包围结构)俗(左右结构)化(左右结构)。3:词性是、动词。4:注音是、ㄊㄨㄥㄙㄨ_ㄏㄨㄚ_。5:拼音是、tōngsúhuà。
通俗化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通俗化tōngsúhuà。(1)使通俗的过程。
二、网络解释
通俗化通俗化,汉语词语,读音为tōngsúhuà,释义为使通俗的过程。
关于通俗化的诗句
刚见论争通俗化刚见论争通俗化
关于通俗化的单词
vulgarizepopularize
关于通俗化的成语
杖化龙随俗雅化叫化子梗顽不化败俗伤化树俗立化化民成俗伤化败俗
关于通俗化的造句
1、该片的内容深入浅出,解说词力求通俗化、大众化,还穿插了不少战争故事。
2、应当在刑事立法体例上取例示法,而非单其强调通俗化与具体化的特征。
3、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
4、其次,“两个翅膀论”故意在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故意曲解“五四”新文学一步步民族化、通俗化,雅俗共赏的历史,为低俗文学鸣锣开道。
5、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运用通俗化、趣味化的方法,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事,把道理讲实讲透,讲到官兵心里去。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通俗化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