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木警枕的主人公是谁
1. 圆木警枕译文
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担任官职后,发现自古以来还没有一部较系统的编年体通史。在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就决心来完成这部历史巨著。为了抢时间,不让自己睡过了头,自己制造了一个圆木做为枕头。睡觉时只要一翻身就会醒来。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编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终于后周显德六年(959),按照朝代顺序,共记载了16代、1362年的历史。全书规模宏大,叙事周密,虽笔削甚严,仍达300多万字。一千多年的的王朝更替、国家盛衰、家族兴败、个人沉浮、军事政治、华夏胡夷、天象农事、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等等、等等尽入其中。
《资治通鉴》写成后,他在《进书表》中说:“臣既无他事,得以精研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较计毫厘。”“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耄,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编著此书,耗尽了终生心血、费劲了平生精力。《资治通鉴》从北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共历时20年时间写成,两年后司马光就去世了,他用生命给人类留下了一部历史巨著。宋神宗赵顼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又“《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背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时,其他人已经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了。他却放下帷幕刻苦学习,一直到能够熟练的背诵为止,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深刻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骑在马上,有时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2. 司马光圆木警枕的故事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
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扩展资料:
司马光用这种方法来逼迫自己苦学,可谓对自己很狠。而这种习惯,其实也并非他自己的主张,那是家风使然。司马光的家世很是。
其先祖司马孚,是司马懿之弟,也是一位以学问著称的学者,司马家好学之风早在三国时代就已经养成了。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所以司马家历代不仅多出读书人,也多出官员,还多有大官。
当然不是靠钱财买官,司马家的人,都是靠的家学,司马光的爷爷司马炫,是北宋第一批进士。司马炫去世得早,但留下了许多财产,刚刚成年的司马池。
也就是司马光的父亲,面对这一大堆财富,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全部分给族人。因为他的追求根本就不在于钱财,而在于学问,抱着一大堆钱财,不仅要操心如何打理。
还要应付来自他人的红眼之光,如何能专心读书?博学多识的司马池,在为官之后,也因为好学收到了远比钱财宝贵的回报,在政务上更是多有惊人之举。
比如当时朝廷修建宫殿,向司马池所在的地区征调竹子,问题是这一地区并不产竹子,可见朝廷方面负责此事的官员,定是一个不学无术之徒。
就在其他县的官员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司马池却想出了对策。他依靠自己的博学,知道临近某地生产竹子,便一面向朝廷请求宽限日期,一面命人去大量购买。
然后直接转运到京城,第一个完成了任务。因此受到朝廷重视的司马池,开始在中央担任一些重要职务,都有十分出色的政绩。
当然他最出色的“政绩”,还是在于为北宋王朝培养出了一位名臣,那就是他的儿子司马光。司马池对于司马光的教导,极其严格。司马光6岁开始读书。
7岁时就被要求将难度颇高的《左氏春秋》熟背出来,还要讲出书中的大意。严格要求的同时,司马池更是深知读死书、做书呆子要不得,因此很注重对司马光其他方面的教导与训练。
时常带他出去“见见世面”,接触一些朝中的官员和天下的学者,谈论学问,商讨时事,让他在见识与知识上保持同步增长。司马池一生所任官职较多,东西南北都有。
他在到异地上任时,都会带上司马光,并为其讲解沿途风土人情、历史名胜、名川大山,让司马光在“读万卷书”的同时,又有了“行万里路”的社会实践。
在父亲精心教导之下成长起来的司马光,也确实不负父望。他在步入仕途之后,不追求功名利禄与荣华富贵,始终致力于治国理政与研究学问。他的俸禄收入并不少。
朝廷还提供了多达一百多亩的所谓职田来当。但他一直是布衣粗食,钱财多拿来周济穷人,生平所好就是读书、藏书,在这方面,他可算得上天下首富,手握藏书数千册。
最能体现司马光好学之心的,则是一个细节——读书之法。这里所谓的读书之法,指的是如何拿书翻书。司马光读书时,首先身体坐得极为端正。
然后用右手拇指轻轻地把书托起,再用左手食指轻轻揭开每一页。他的要求是读过之后,书本不能出现任何折皱印痕。与先辈一样,司马光不仅自己极为好学,也将这种家风向下传承。
他的儿子在看书时,就曾因为动作粗鲁被他一顿教训,并告诫道:对于商人而言,钱就是根本,要重视;对于读书人而言,书就是根本,要爱惜。
搜狗百科-圆木警枕
3. 圆木警枕的意思成语 圆木警枕 发音 yuán mù jǐng zhěn 释义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
形容刻苦自勉。圆木警枕 出处 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示例 他圆木警枕的学习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圆木警枕》: 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
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
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
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
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解释: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出自: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4. 圆木警枕的意思成语 圆木警枕 发音 yuán mù jǐng zhěn 释义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
形容刻苦自勉。圆木警枕 出处 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示例 他圆木警枕的学习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圆木警枕》: 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
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0363863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
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
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
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解释: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出自: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5. 圆木警枕的主人公是谁司马光 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圆木警枕的主人公是谁
1、圆木警枕: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的司马光经常和哥哥弟弟们一同读书学习,但是司马光觉得自己的记性比起哥哥弟弟要差一些,他便想尽办法想要多争取一些学习的时间。有一次司马光看到院子里的一段圆形木头之后,便灵机一动,将它当做枕头使用。自己一翻身的时候,圆木就会滚落下床,司马光也就会被声音所惊醒,由此便每天非常早的就起床苦读。
2、牛角挂书: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隋朝末年时期,祖上原本属于是北周和隋朝贵族的李密,家境衰落,但是青年时期的李密仍旧十分好学。为了解决生计问题,李密开始了放牛的生活。但是他一直饱含凌云壮志,并不甘心一生碌碌无为,因此即便是在放牛的时候,也会坚持读书。他经常会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边走边看。现如今我们会用牛角挂书这个成语来比喻读书十分用工。
3、胸有成竹:主人公是北宋时期一个叫文同的画家,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北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文与可画__谷偃竹记》这篇散文当中,现如今,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是指在开始做事之前,心中已有把握和打算。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北宋时候,有一个叫做文同的画家,他十分喜欢画竹子。无论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又或是炎热酷暑、寒冬腊月,文同总会坚持去竹林当中观察竹子的形态。在观察竹子的时候,他不仅会细心的去丈量竹子的尺寸,还会将叶子的稀疏给记录下来。
在长年累月对竹子的观察之下,无论是什么天气和情景下的竹子形态变化、颜色、姿势等等方面,文同都一清二楚。因而在他画起竹子的时候,是完全不需要画草图的,因为竹子的姿态早就存在于他的心中。而后求取文同画竹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成为了一个画竹子的高手。
4、闻鸡起舞:主人公是祖逖和刘琨,祖逖是我国东晋时期十分著名的军事家,官至镇西将军,他在建武年间曾率部北伐、收复河南,刘琨也是东晋时期的人物,他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祖逖与刘琨两人是至交好友。
闻鸡起舞讲的是祖逖和刘琨年轻时候的故事,因为祖逖和刘琨是非常好的朋友,经常同寝而眠。有一次凌晨时分,祖逖被公公鸡打鸣的声音惊醒,同寝而眠的刘琨认为半夜听到鸡叫的声音是非常不吉利的,但是祖逖却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当时两人都非常想要报效国家,因为祖逖就向刘琨提议说,以后凌晨一听到公鸡打鸣,就起床练习剑术,刘琨欣然同意了这个建议。此后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雪,两人在凌晨一听到公鸡打鸣就会立刻起床练剑,就这样很多年过去了,两人在各自的职位上都做出了非常大的功绩。
5、惊弓之鸟:是历史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个典故出自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家刘向编订的《战国策》这部著作,这个成语本意指的是受过箭伤的鸟儿因为听到弓箭声音十分害怕,比喻受过惊吓的人因为一点动静就十分害怕。
惊弓之鸟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战国时期的魏国,有一位名叫更羸的大臣,他十分擅长射箭。有一次更羸陪同魏国的君王一起散步,偶然间看到天上有一只大雁往这边飞了过来。更羸便向魏王说自己不射箭,只需要虚拉弓弦就能够让那只大雁从空中跌落下来。
魏王一点也不相信,便让更羸展示给自己看。更羸取出自己的弓,虚拉弓弦一下,只见那只大雁果真掉落下来。魏王见此情景便觉得十分不可思议。更羸这才给魏王解释说,那只大雁飞的十分缓慢,并且还掉了队,鸣叫声还十分悲伤,他便认为大雁一定是体内有伤。因而在大雁听到尖锐的弓弦声响的时候,才会惊慌失措,牵动旧伤,导致跌落下来。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司马光。
根据今日头条资料显示,《圆木警枕》是一则成语故事,主要讲述主人公司马光勤奋学习为了避免睡太久浪费学习的时间,把枕头换成一截圆木,圆圆的木头在硬硬的床板上极易滚动,这样在司马光睡着的时候,如果动一下,木头就会滚走,司马光的头落在床板上就会惊醒,从而能够继续读书。
《圆木警枕》的故事反映出的就是司马光勤奋好学的精神,司马光从小就刻苦读书,发愤图强,才有了后来的优秀成就。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