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载谁堪伯仲间理解

2.陆游的诗句“出师一表真世名,千载谁堪伯仲间”出自哪首诗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是谁的什么诗?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什么意思?

5.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6.陆游《书愤》的意思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_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释: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处:宋·陆游《书愤》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五首七言律诗,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该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已六十二,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遂成此组诗。“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参考资料:

书愤-百度百科

千载谁堪伯仲间理解

1、这两句诗出自陆游的《书愤》,意思是: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2、原文如下: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译文如下: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4、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时年六十有一,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扩展资料:

1、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2、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书愤 (陆游七言律诗)-百度百科

陆游的诗句“出师一表真世名,千载谁堪伯仲间”出自哪首诗

千百年来没有人比得上的。千载谁堪伯仲间出自宋代陆游的《书愤》,原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也就是千百年来没有人比得上的意思。千载谁堪伯仲间,借诸葛亮的功业、品德及其积极用事的精神,感慨当时朝廷中没有像诸葛亮那样主持北伐事业的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是谁的什么诗?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选自《剑南诗稿》。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大意是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气如山”:积愤如山的意思。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两次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洲渡江南下攻建康(现在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嶙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 檀道济传》载,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者以诸葛亮自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什么意思?

陆游

<<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参考资料:

://phhualian.smjk.edu.my/bc/klasik/lang11/lang1141.htm

陆游《书愤》的意思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陆游的 《书愤五首·其一》中的一句诗句。

《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书愤》原文:

作者:陆游

朝代: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然而南宋的主和误国,错失时机,使统一大业终成渺茫,他只能暮年书愤,抱憾不已。

本篇表现的就是这种爱国志士的强烈悲愤。全诗感情悲壮,气势沉雄,是放翁七律中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爱国主义诗歌的名篇。

诗从早岁豪气,壮年经历的往事回忆入手,至暮年对镜,怅叹诸葛的感慨收篇,发于感愤,落于积愤,突出了一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可谓忧愤深沉,说尽心事。

"世事艰"三字,激愤难平。"空自许"三字,语蕴沉痛。"出师"一联,感叹中有冀期,而"楼船"二句最为受人称道,刻画当年战斗生涯,意气风发。

整体以名词联缀而成,富有特色,虽不用一个动词,也不用一个虚词,却是境界全出,充满张力。

百度百科-书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