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谛"二字的含义
2.人生真谛怎怎么解释
3.佛教名词二谛是什么意思
4.什么是佛法中的真谛和俗谛
真谛的拼音:zhēn dì。
释义:原为佛教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亦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出处:鲁迅 《华盖集续编·小引》:“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
引证解释:鲁迅 《华盖集续编·小引》:“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
近义词:真理、真义。
反义词:隐晦。
真谛的例句
1、老师常在课堂上阐述人生真谛,使我们获益无穷。
2、这位学者精辟的阐述人生真谛,扩大了大家的精神领域。
3、爱的真谛在于付出,而非占有。
4、他离世潜修多年,早已澈悟佛法真谛了。
5、为真理奋斗的战士,最懂得生活的真谛。
6、无穷相信书籍的气力,是我的教育信奉的真谛之一。
"真谛"二字的含义
真切的理论和精义、深奥而难以捉摸之处等。
1、真切的理论和精义:真谛可以指代一种深入、准确的理论或原则,揭示了事物背后的本质和真相,这样的理论被认为是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价值的。
2、深奥而难以捉摸之处:真谛可以描述某些领域中那些含义深远、不易把握或解释清楚的观念或原则,这种概念涉及哲学、科学等领域,超出了表面现象,需要更加深入思考和探索才能理解。
人生真谛怎怎么解释
真谛 :
zhēn dì
真实的道理或意义:人生真谛。
真 #zhēn
释义①与事实相符合的;真实的,跟“ ” 相对:真事|真才实学|千真万确。②确实;实在:真香|这画真美|时间过得真快|说得真对。③确切;清楚:真切|看得真|听得真吗?④事物的本来面貌:传真|失真|逼真。⑤姓。
真诚 #zhēnchéng 真实诚恳;没有半点虚。
〖例句〗同学之间应真诚相待,共同进步。
真实 #zhēnshí 跟客观事实相符合。
〖例句〗这部**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真情#zhēnqíng ①真实的情况:了解真情。②真诚的情感:真情实感。
〖例句〗这篇文章完全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所以读起来非常感人。
真相 #zhēnxiàng 事情的真实情况:真相大白。
〖例句〗在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前,我们不能妄下断论。
真正 #zhēnzhèng ①名实完全相符: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凶手。②确实;的确:这瓜真正好吃。
〖例句〗患难与共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朋友。
真挚 #zhēnzhì 真诚恳切。
〖例句〗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真 <名>
(会意。小篆字形,从华,从目,从乚,从八。《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匕,变化。目,眼睛。乚,隐藏。八,乘载的工具。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
同本义。旧时所谓仙人
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说文》。按:六经无真字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能之。――《庄子·列御寇》
归其真宅。――《列子·天瑞》。注:“太虚之域。”
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庄子·大宗师》
又如:府(道人居住的地方);真仙(仙人);真君(道教对神仙的尊称);真味(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本性;本原
真zhēn
⒈客观存在的,跟""相对:~实。~才实学。~人~事。
⒉的确,实在:~伟大。~可喜。~可爱。
⒊清楚,明白:~切。听得~。看得~。
⒋诚实:~诚。~心诚意。
谛 dì
〈动〉
(1) (形声。从言,帝声。本义:细察;详审)
(2) 同本义 [examine carefully]
谛,审也。从言,帝声,字亦作谛。——《说文》
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三国志》
(3) 明白;了解 [understand]
或有未谛,循循诱之。——鲁迅《且介亭杂文》
词性变化
--------------------------------------------------------------------------------
◎ 谛
谛 dì
〈副〉
(1) 详细,仔细 [carefully]
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谛听(仔细地听)
◎ 谛
谛 dì
(1) 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 [梵Satya]
实义是谛义、真义、如义、不颠倒义、无虚诳义。——《大毗婆沙论》
(2) 事物的内在含义或意义 [significance]。如:真谛
◎ 谛视 dìshì
仔细地看
凝神谛视
◎ 谛思 dìsī
熟思
佛教名词二谛是什么意思
人生真谛的释义为:人生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真谛,汉语词语,读音为zhēndì,是指真切的理论和精义;奥妙所在。出自明·陈汝元《金莲记·昼锦》:“想浮生蒙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谛。”
近义词:真理、真义。
反义词:隐晦。
“人生真谛”造句:
1、用心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真谛,让设计与生活互动。
2、从三项全能运动训练中学到的6条人生真谛。
3、在罗师的点化之下,我领会到慈悲高于强权、健康高于财富、清净高于浮华的人生真谛。
4、一个人几十年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智能探讨人生真谛,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什么是佛法中的真谛和俗谛
什么是二谛?
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时,一般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诸法性空,二是指超言绝相。俗谛即常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称世谛或世俗谛,也可理解为佛陀为众生说法所行的方便。
大乘佛教兴盛之前的一些佛教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对二谛的讨论。小乘佛教的《俱舍论》和《成实论》对二谛都有明确的论述。《俱舍论》是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著作,它关于二谛的主张是“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依世俗理说有瓶等,是实非虚,名世俗谛。若物异此,名胜义谛。谓彼物觉,彼破不无,及慧析余,彼觉仍有。应知彼物,名胜义谛”。意思是说,将一时因缘和合之物,如瓶等,当作实有的观点,叫做俗谛,认识到将因缘和合之物解析后,仍无法解析的东西,叫做真谛。《成实论》是一部受到大乘思想影响的小乘论书,其二谛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真谛”或“第一义谛”论述的不确定。一方面,《成实论》依据说一切有部聚合体有、构成因实在的观点,说“真谛谓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谓但名,无有自体,如色等因缘成瓶,五阴因缘成人”,另一方面,又指出“第一义者,所谓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表达了“毕竟空”的真谛义。无论上述哪一种观点,真俗二谛都仿佛是截然对立的,没有圆融地调和在一起;反映在现实中,则表现为佛教自身教义与世俗观念之间的矛盾。这一状况直到大乘佛教中观派出现之后,才得以解决。
中观派是佛教思想史上较全面阐发二谛内容和意义的学派,其核心理论是“二谛相即”,代表论著是龙树的《中论》。《中论》中明确提出:“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龙树将真谛与俗谛摆在相等的位置上来探讨,真谛并不是高于俗谛的更重要的东西,二者都是佛为众生说法之所依。只有在二谛不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谈论二谛的相即与合一。二者统一的基础是中观学派所倡导的“中道观”。例如,从俗谛来说万法是有,从真谛来看,万法是空。但世俗有即毕竟空,毕竟空存在于世俗有之中。只有既看到有,又看到性空,有无相即,真俗不二,这才是中道。真俗二谛既根本对立,又相互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青目的解释更为明了:“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真谛本来是无法用名言概念来表达的,因为凡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俗谛。正所谓“言虽不能言,非言无以传”,为了使人把握真谛,就必须“依俗谛而说真谛”或者“为真谛而说俗谛”,佛就是依此二谛来为众生说法的。
瑜伽行派也有二谛理论,虽然这方面的内容在该派的地位不如在中观学派中那样显要。在瑜伽行派的理论体系中,俗谛是依一般世俗观念建立的人的意识活动,真谛则是依佛教的道理和智慧提出的学说或认识活动。无著造《显扬圣教论》中说:“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义”,“胜义谛者,谓圣智及彼所行境义,及彼相应心心法等”。相对于中观学派从带有中道义的诸法性空角度立论,瑜伽行派的二谛理论更偏重于从认识出发,也就是从识变的角度去解释二谛的内涵。
佛教传入中国后,二谛说得到许多佛教思想家的重视。三论宗创始人吉藏继承了中观学派对二谛的解释,并把它作为把握诸法实相的方法与途径,对二谛义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他一方面强调二谛为众经的纲要,另一方面指出二谛皆属言教,只有名,并无实体。为了破除对二谛本身的执著而令众生通过真俗二谛去把握超越言教的诸法实相,他专门撰写了《二谛义》,提出了四重二谛说。所谓“四重二谛”指的是,以有为俗谛,说空是真谛,此为第一重;以亦有亦空为俗谛,说非有非空是真谛,此为第二重;以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这是俗谛,非二非不二,这是真谛,此为第三重;以上三种二谛,皆是俗谛,言忘虑绝,无所依得,方是真谛,此为第四重。这里,每一重的真谛皆否定其俗谛,而后一重的真谛又否定前一重的二谛,若用语言概念来表述,其实还可以继续“重”下去,就在这重重否定之中去体悟“无所得”的诸法实相之理。如果有一重言教施设有所执著,就堕于有所得的邪见了。吉藏对二谛所作的发挥,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论证真俗不二,不可执著。通过真俗不二,他实际上也就把世间的“俗”化为“真”了,只有真不离俗,俗不离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才是“菩萨无得无碍义”。其实,吉藏所发挥的并非“他家无此义”的独家之说,而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不二”的大乘根本精神。
二谛理论在佛教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一方面,二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缓和了佛教学说和世俗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真俗不二的观念,在坚持佛教作为宗教的神圣性和出世性的同时,为佛教徒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二谛理论也起着调和佛教内部不同理论学说的作用。佛教的理论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派别、不同思想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观点必然存在不一致或相矛盾的成分,二谛理论正好用来解决这一难题,将纷纭复杂的各种观点学说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谛学说的应用可以视为对于中国佛教十分重要的“判教”理论的前身。
这里的真谛俗谛,只是就同样的一个真实义理对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对象而言,真,是以出世间的角度,针对已经了解佛法理论,能够按照佛法的见解思维事物的人,以直接的、广泛性的、深入的方法而宣说的真实、本来的佛法道理。这里的真,是真正、实在的意思,不是真对错中“真”的意思。俗,是 指从世间法的角度,针对普通的迷惑凡夫,以间接的、方便的、有针对性的甚至种种比喻方法而宣说的佛法道理。这里的俗,是通俗和普通的意思,不是虚不实的意思。所以说,真俗不二,本无区别,只是适应的对象、解释的角度不同而取的不同方法,本身的目的和意义并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