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柔克刚 积德行善什么意思
2.怎么才叫以柔克刚
3.以柔克刚什么意思
以柔克刚
拼音
yǐ róu kè gāng
释义
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典故
《书.洪范》:“沈潜刚克,高明柔克。”蔡沈集传:“以柔克刚也。”用软的温和的去制服硬的刚强的。比喻避开锋芒,用温和的手段取胜。清.弘历《难易辞》:“以柔克刚易,余甘胜黄金。”亦作“以柔制刚”。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清史稿.河渠志一》:“御史徐亮言:‘铁保等条陈修防各事,惟于原议高偃石坦坡,未曾筹及蓄清刷黄,专在固守高偃,实得全河关键,以柔制刚,其法最善。’”
近义词
以柔制刚、以屈求伸
反义词
以暴易暴
例句
(1) 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
(2) 他是个炮筒子脾气,如果你取柔能克刚的办法,一定能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3) 常言道柔能克刚,你没有必要硬来。
(4) 所以说,人们没有不好强的,但却很少有人能掌握“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这个微妙的道理。
(5) 从来都说柔能克刚,怎么公孙兄加了内力,变了绵式,反而更像支持不住的样子?
以柔克刚 积德行善什么意思
用 柔软 的去 克制 刚强 的。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成语例句: 他要拼老命,孤注一掷,我们则要忍耐,力避同 敌人 正面交锋, 以柔克刚 ,在敌人的后方地打。 ★李连庆《风云急》
繁体写法: 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的近义词: 以屈求伸 屈:弯曲;伸:伸直伸展。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以柔克刚的反义词: 以暴制暴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处世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读音注意: 克,不能读作“kē”。
写法注意: 刚,不能写作“钢”。
怎么才叫以柔克刚
用 柔软 的去 克制 刚强 的。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成语例句: 他要拼老命,孤注一掷,我们则要忍耐,力避同 敌人 正面交锋, 以柔克刚 ,在敌人的后方地打。 ★李连庆《风云急》
繁体写法: 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的近义词: 以屈求伸 屈:弯曲;伸:伸直伸展。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以柔克刚的反义词: 以暴制暴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处世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读音注意: 克,不能读作“kē”。
写法注意: 刚,不能写作“钢”。
以柔克刚什么意思
以柔克刚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róu kè gāng,意思是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译文: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
示例 他要拼老命,孤注一掷,我们则要忍耐,力避同敌人正面交锋,以柔克刚,在敌人的后方地打。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以屈求伸,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qū qiú shēn,意思是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出自《周易·系辞下》。
出自:《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译文:行虫把身子屈缩起来,正是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的来临,以求伸展行进的准备。
典故: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
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再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能为了一时之利而不顾长远之计。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以柔克刚什么意思: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成语典故:〖道德经以柔克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说的意思是: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引语]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
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
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评析]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
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
"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
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再说"正言若反"。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
孙中原说:"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他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
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