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刻舟求剑的主要内容
2.小学刻舟求剑文言文
3.刻舟求剑 全文 带翻译(包括字的意思)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一个楚国人乘船过河时,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河里。他赶紧在船边刻了个记号,说:“我的剑从这里掉下来了。”
船靠岸后,那人顺着船边的标记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找到。船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但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他用刻舟求剑的方法是没办法找到的。刻舟求剑是寓言演变而来的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这个成语一般比作死守教条,死板不灵活的人。
包含两层道理。第一,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做事就不会成功。另一方面,客观现实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果把旧章节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那也应该开玩笑。作者的思想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的思想。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刻舟求剑的主要内容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 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 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 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自--从。
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雕刻。
是--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坠--落。
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若--如果。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小学刻舟求剑文言文
1、故事内容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注释
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4、启示
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 全文 带翻译(包括字的意思)
1. 小学语文课文 刻舟求剑 原文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希望能帮到你。
2.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3.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4. 文言文刻舟求剑 5.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6. 《刻舟求剑》文言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其剑自(从 )舟中坠于水
遽( 立刻,马上 )契其舟
是(这里或这个地方 )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刻 )者入水求之
这则寓言所想说明道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而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不能死守教条,拘于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7. 小学二年级刻舟求剑课文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刻舟求剑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词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词 性贬义词 文章概况: 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 文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注 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雕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而置之其座,其:自己的 17.是吾剑之所从坠,之:结构助词,不译 作 者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典故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8. 刻舟求剑文言文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