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什么意思?

4.论语一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

5.孔子的己预立而立人,己预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

己欲达而达人_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欲:想要。立,站立。而,表连接。立人,使动用法,使人站立,意思是把摔倒的人扶起来。达,腾达。达人,使人腾达,意思是周济需要帮助的人。

2、此句意指: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如果自己都站不稳,看到别人摔倒,你又怎么扶他呢?

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

译文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2、原文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什么意思?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这句话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

一、释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如果自己没有站稳,又谈何把别人扶起来。

二、现实意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体现的是一个"仁"字,现如今我们的祖国已经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但祖国的强大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

论语一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的《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赏析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讲个小故事:很久以前,现在的仁义胡同是两家相邻的地方,但因地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权势,家人给他写信说明与邻居发生了争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权势解决此事。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开明,更不会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势欺人,他给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诗,表明了他的态度: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访?万里长城功千古,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诗,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见,并照此办理。不仅不与对方争执了,还主动让出了三尺地界。俗语说:争者不足,让者有余。这家一让,另一家也受到感动,家人一商议,应以谦让和善为重,也主动让出三尺宽的地方。这样两家就让出了六尺宽的胡同,村人于是将胡同命名为:仁义胡同。几百年来人们就这样叫开了,一直到今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多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在生活中,多为别人想想,别人也在为自己着想,多一些将心比心的感悟,人与人之间便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这点,人际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

孔子的己预立而立人,己预达而达人是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无:ocr)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有一篇《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论在哪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文: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启示:

这句话非常清晰地传达了作为儒学创始人孔子关于仁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包含了一个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和价值观,即:先人后己的利他主义.一个人在生活中、社会中是不能自私自利的,而是一定要学会观照他人的利益.这个原则是任何一个社会(无论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道德建构的基石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具有极其重要的普世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仁”的精神内涵不仅不是过时的,反而更值得当代社会反思与借鉴.

当代社会很多人在谈论道德时,似乎存在这样一种逻辑:讲道德就要牺牲个人利益,因此要实现个人利益就不能讲道德.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错误思想.中国的传统道德与个人利益不仅不相悖,而是一致的.儒学理念并不讲“无我无私”,作为个体的人本身就是“私”、“我”,怎能“无私”、“无我”呢?一个人在社会当中始终存在着个人价值和利益实现的问题.既然人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就应该给予应有的关照.至于子贡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际已经超出了仁的境界,达到了无私无我的圣的境界.这个境界孔子当然希望别人能做到,但这并不是儒学对人的最低要求,因此也就为大多数人预留了接受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