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寄彩笺兼尺素的下一句欲寄彩笺兼尺素的下一句是什么
2.“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是什么意思
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什么意思
4.欲寄彩筏蒹尺素出处 意思 作者
5.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意思。
6.欲寄彩笺兼尺素下一句
1、下一句是山长水阔知何处。
2、原词为: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3、原文赏析: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欲寄彩笺兼尺素的下一句欲寄彩笺兼尺素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该诗句出自宋代晏殊所作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全词原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白话文释义: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扩展资料
此词写深秋怀人,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兰和菊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是什么意思
欲寄彩笺兼尺素的下一句:山长水阔知何处。
欲寄彩笺兼尺素的下一句:山长水阔知何处。诗词名称:《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本名:晏殊。别称:晏元献。字号:同叔。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抚州临川(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出生时间:公元991年。去世时间:公元1055年2月27日。主要作品:《寓意》《蝶恋花》《浣溪沙》《浣溪沙》《木兰花》等。主要成就:北宋名相、婉约派著名词人,与子晏几道并称“二晏”。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欲寄彩笺兼尺素”的详细介绍:
一、《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全文点此查看《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详细内容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二、晏殊其他诗词
《破阵子》、《浣溪沙》、《蝶恋花》、《寓意》、《浣溪沙》。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详细信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什么意思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想要和他挂念的人互通音信,但是山长水阔,不知人在何方,信件也不知道往哪儿寄,满腔挂念情衷却无处可诉的悲伤无奈。注;彩笺和尺素都是指和亲人朋友传递的信件
欲寄彩筏蒹尺素出处 意思 作者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是一句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话,描绘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思念和期待。“彩笺”和“尺素”都是指书信,代表了写信人的情感和思念。而“山长水阔知何处”则表达了写信人对于远方所思之人的无尽牵挂和期盼,也体现了爱情的深远和广阔。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意思。
晏殊 蝶恋花① 槛菊愁烟兰泣露,② 罗幕轻寒,③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⑤ 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②槛:栏杆。 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⑤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品评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 情。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 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 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 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 “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 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 之物。如张九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 别》:“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 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 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 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 杂的内蕴。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 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 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 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 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 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 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 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 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 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 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欲寄彩笺兼尺素下一句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意思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拓展内容如下:
这句诗的作者、出处、整首诗的原文及释义。
(1)作者: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2)出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4)释义: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句诗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意思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去书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词人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突出内心的惆怅苦闷,和无处着落的哀愁。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作者晏殊: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