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谁说的?

2.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这句话什么意思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出自哪里_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本这是一句几乎无人不知的论语,但是直到潜心学习,才发现过去显然会错了意。“人无远虑”的虑,过去的理解一直是忧虑,而实则为思考。

否则,这句话就成了,不为长远的事担忧,就会为眼前的事担忧。总之,无论进和退,都是陷入忧虑之中。

很喜欢林肯的一句话:

“指南针可以带我们去想去的地方,但前提是我们一定要学会绕过脚下的沼泽地。”

因为心中有着远景与方向,所以,即使路显得又远又绕也无妨,能够抵达终点就好。并且,眼里有目标的你,也不会被眼前的困难、诱惑、陷阱所干扰。

相反,如果没有远虑,也就是没有长远的。不懂得看看远方,贪图眼下利益,则容易变得狭隘且目光短浅。最后,不仅远离的航线,也可能迷失了方向,甚至毫无所获。

今天的学习正好贴合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许,旁人眼里,这一切的所作所为任性且毫无意义。但是,只有自己知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过去为何像个转不出牢笼的小白鼠,正是由于只顾埋头走路,不懂抬头看天。这个世界努力、勤奋的人不计其数。但真正实现目标的人,必然不会如同过去的自己一样,盲目度日。

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中提到,“只要心中秉持着恒久不变的真理,就能屹立于动荡的环境之中。因为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取决于他对自己的本性、人生目标以及价值观的不变信念。”

其实,大到人生规划,小到每日时间表,都是如此。如果没有目标与,一切杂乱无章。而作为主人公,则很可能素日里也已然形成习惯。在面对事业、家庭与人生选择时,都更容易陷入困境。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做事无章法,思考无逻辑,处事不严谨,就是从学习写作中发现的。过去只知道很难通过语言或者文字表达思想,却不曾知道是因为整个思维习惯都有问题。

当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刻意修正以后,不仅写文变得不再那么艰涩、痛苦。最为显著的作用,居然是在与人沟通上。

短短几个月,已然进了好多个学习群,与天南海北的人相互沟通与学习。脑子里有了架构与目标后,更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双方都更为省心省力。

说到学习群,聊天题外话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在这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里,的确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些素昧蒙面的学友收获了很多很多。除了技能,最重要的,则是几乎全力恢复了善良与温暖。这世界的确有不少人善于利用他人的善意,为自己谋取利益。但是,这么多年的经历里,更多是通过善良待人,收获了双倍的善意。

当然,前提是自己不能是个拖人后腿,一心想要依靠他人的人。

另外,小记:在一位特别友好的声音教练帮助下,普通话发音纠正了好多。虽然,近乎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跟读,修正过去习惯了的错误发音。但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感觉很棒。

顺利完成日更的人,可以愉快的奔跑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谁说的?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感悟:首先澄清的是,“人无远虑”的“虑”,不是忧虑的“虑”,是“考虑”的“虑”,是思考的意思。“必有近忧”的“忧”不是“忧虑,是忧患。作为一个有大战略的人,既要能够看到远方,也要能够解决眼下的麻烦、远虑和近忧都要能够对付得了。比如经商出身的战国著名商人、政治家吕不韦以“奇货可居”为人生信条,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如何,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推算来做好事先的准备。人生是需要看到远方的,面对复杂的社会,许多人会因为各种因素认为眼前的一切就是所认知的一切了,但事实上很多表面象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拥有长远眼光的人能够分清本质和表象的差别,而急功近利的人往往总是抓住眼前的利益不放,错失了以后更大的机会。人一定要看得更远,只有看得更长远,才会做出更多正确的事。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是一句中国古代的谚语,出自《战国策·秦策四》。原文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惟明智者方能远虑”,意思是如果人们没有长远的规划和考虑,只顾眼前的小利小益,那么很容易遭受到短期内的损失和困扰,只有具有明智智慧的人才能够远虑长远、全局和未来。

这句话的意义非常深刻,不仅在个人和企业管理上具有借鉴意义,也适用于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它提醒人们要注重长远规划和发展,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要考虑未来和更为广阔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取得更长远、更可持续的发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拼音: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复句成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指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定会有马上到来的忧患。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分句,或独立成句,也作定语。

这个成语的出处是:

该成语最早见于《论语·卫灵公》。

《周易·系辞》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朱熹也引《皇疏》注曰:"人当思渐虑远,防于未然,则忧患之事不得近。"从政的君子,要目光远大,不能短视近视,只看到眼前的事,要防患于未然,决胜于千里之外。

这句话原文我给大家节选了最有名的一段,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三国时候,曹操带着四十万大军来攻打东吴。

东吴主孙权急忙召集文武官员研究怎样抵抗敌人。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始终未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这时大将吕蒙就建议说:"我们不如在濡须口修筑船坞,这样就可以把整个水军船只泊在里面,城墙上再派兵防守。进攻退守,水陆两军配合非常方便。"

可是许多大臣却坚决反对筑坞,说道:"上岸击贼,光脚下船,筑坞干什么?"

吕蒙摇了摇头,继续道:"打起仗来并非一帆风顺的,战争没有一定取胜而不败的道理。一旦突然打起来,步兵骑兵白刃相接,人都来不及奔近水边,又怎么来得及上船列队对敌呢?有个船坞就可以从容布置队伍,也不至被敌人攻个措手不及了。"

孙权听了吕蒙的话,非常赞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吕将军的话很有远见啊。"于是立即下令派了几万人连夜开工,在极短时间内,筑成了濡须坞。

曹操大兵如期而至。派到东吴的哨兵回来报道说:"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道敌人将兵聚在何处了。"曹操放心不下,亲自带兵爬上山坡探望,只见濡须坞内战船各分队伍,旗分五色,兵器鲜明,竟然没有丝毫漏洞。

后来这一战,曹操损兵折将,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故事根据《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节选改写)

这个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就是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古以来就是治国平天下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别的不说,单就可持续发展来讲,就有很多值得研究与反思的问题。

从生活的层面讲,凡是看得想得长远些,看得深些,总归是没有坏处的。人活着,从不思考,不为前边和未来的事谋划,断不可能。在谋划和思考的过程中,总要设想到一些困难和不如意的方面,从而筹划如何去解决。把困难和不利的因素想得充分些,使事情更顺利些美好些,这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可惜人往往事到临头,或因得意或因烦闷而只顾眼前,把"远虑"忘得干干净净。天下的"后悔药"绝大多数都是这样造成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话前先有准备,就不会语义不通;做事前先有准备,就不会遭遇困难;行动前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悔。只有做到远虑,办事才会比较顺畅,才会遇到较少困难。

运用示例

成文用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指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分句,或独立成句,也作定语。

运用示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明之见甚远。"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二:"那五位公子,各使其母求为太子,桓公也一味含畅答应,全没个处分的道理。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鲁迅《准风月谈·新秋杂识》:"救人也一样,兵灾,旱灾,蝗灾,水灾……灾民们不计其数,幸而暂免于灾殃的小民,又怎么能有一个救法?那自然远不如教魂灵,事省功多,和大人先生的打醮造塔同其功德。这就是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君子务其大者远者'亦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