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什么军之什么
2.“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是什么意思
3.终年不败和败军之将的败意思相同吗
4.不鸣之平则让杯羹军将败之组成语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古代十大将军有冯异、张辽、白起、吴起、王翦、韩信、霍去病、李靖、岳飞、常遇春,排名不分先后。
手下败将,汉语词语,拼音是shǒu xià bài jiàng,意思是对手曾是被自己打败过的人。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5回:“汝是我手下败将,安敢犯吾?”
先且居诸将会集于东崤之下,将三帅及褒蛮子,上了囚车。俘获军士及车马,并滑国掳掠来许多子女玉帛,尽数解到晋襄公大营,襄公墨缞受俘军中欢呼动地。襄公问了三帅姓名,又名:“褒蛮子何人也?”梁弘曰:“此人虽则牙将,有兼人之勇,莱驹曾失利一阵,若非落于陷坑,亦难制缚。”
襄公骇然曰:“既如此骁勇,留之恐有他变!”唤莱驹上前:“汝前日战输与他,今日在寡人面前,可斩其头以泄恨。”莱驹领命,将褒蛮子缚于庭柱,手握大刀,方欲砍去,那蛮子大呼曰:“汝是我手下败将,安敢犯吾?”这一声,就如半空中起个霹雳一般,屋宇俱震动。蛮子就呼声中,将两臂一撑,麻索俱断。莱驹吃一大惊,不觉手颤,堕刀于地。
成语什么军之什么
“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谚语,意思是被打败的将军,不能再谈论勇敢;亡了国的臣子,不能再图谋生存,比喻受过挫折的人不能重振旗鼓。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
《镜花缘》二六:“‘败兵之将,不敢言勇。’虽承贤妹美意,何敢生此妄想。”
“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是什么意思
败军之将_百度汉语
败军之将 [bài jūn zhī jiàng]
[释义]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出处]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
终年不败和败军之将的败意思相同吗
《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
贲军之将:打了败仗、葬送了军队的将领。在这里已经被判决为无勇无能之徒。
亡国之大夫:把自己君主的国家败亡了的臣子。在这里已经被判定为不忠、无智之徒。
都是没有资格参加某些军事政治活动的人。
礼记是最早对败军之将、亡国之大夫的性质和待遇做出裁决和规范的文献。其用意不是褒,而是揭露和贬低、羞辱,以使后人知耻、守本分、尽职责。后世之人则坚持用这一道德规范来衡量文臣武将的德操。轻者以这句话为依据,拒绝参加自己不愿参加的政治军事活动,而极端注重节操者则以引申出了不能护国则为国死节的思想和行动。
《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
结合上面一句中相关中心词的含义,这句话应该翻译成:广武君恭敬地推辞说:臣听说打了败仗葬送了军队的将军,没有资格再谈论勇武;亡了(主君的)国家的大夫,没有资格谋划(还存在的)国家的大事。现在臣只是一个败亡了国家的俘虏,怎么能有资格策划大事啊!
对于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这句话,除了上面的翻译外,还有一种看法是认为这句话曾经从忠臣嘴里说出,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是“国家都亡了,士大夫绝不能苟活求生(图存)”的意思。比如我就见过有人说这句话文天祥说过,所以就该解释成第二种意思。这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不鸣之平则让杯羹军将败之组成语
相同。终年不败是指常年征战没有失败,败军之将是指战败军队的将领,两个成语的败都是指战争的失败,是一个意思。败军之将成语解释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败军之将
bài jūn zhī jiàng
[释义]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失败之人
[例句] ~,荷蒙厚恩,无可以报,愿施犬马之劳,不须张弓只箭,径取成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
杯羹之让
bēi gēng zhī ràng
[释义] 指受人挟持,惹人讥诮。
[语出] 《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相争,汉军断绝楚军粮草,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不平则鸣
bù píng zé míng
[释义]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
[语出]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正音] 则;不能读作“zhé”。
[辨形] 鸣;不能写作“明”。
[近义] 不平之鸣 鸣冤叫屈
[反义] 忍气吞声 心平气和 称心如意
[用法] 指遇到不平的事发表主持正义的言论或自身受到压迫时表示不满或反抗。一般作谓语、定语或独立成句。
[结构] 紧缩式。
[例句] 出了事情;~;群众在下面说话;你压得住吗?
[英译] Where there is injustice;there will be an out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