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名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啊?
2.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下一句是什么?
3.“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哪个著作里的?
4.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什么意思?
5.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6.攻心为上是什么意思
7.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
8.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谁说的?
词目
攻心为上
发音
gōng xīn wèi shàng
释义
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引用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后汉演义》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难倒东吴使 平南蛮表兴北伐师 ...后患,亦非仁人所忍为;且须连年积月,或可奏功。谡闻用兵伐人,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丞相此次南征,最好使他... 《南北史演义》第三十七回 杀山阳据城传檄 立宝融废主进兵 ...进兵建康。 衍遣王天虎赍书时,曾语张弘策道:“兵法以 攻心为上 ,天虎往荆州,人皆有书,独于南康部下,只有两函,与行事... 《康熙大帝》三十九 唯英主襟怀包天下 真名士智慧贯古今 ...不能示弱。” “臣明白主子的意思,是以 攻心为上 。” “对,就是这样,你就在这里... 《南史演义》第十九卷 萧雍州运筹决胜 齐宝 ...候语,不涉时事,而云天虎口具。张宏策问故。衍曰:“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近遣天虎往荆州,人皆有书,今只有一函与颖胃,而云天虎... 《残水浒》第八十三回 杉树坡大贼遭小贼 ...倘若任意剿除,亦甚可惜。眉孟子谓“地利不如人和”,马谡谓 攻心为上 ,种经略可与言矣今番用兵,这层还望诸位将军注意!”夹... 《梁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 ...祖复令天虎赍书与颖胄兄弟。去后,高祖谓张弘策曰“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今日是也。近遣天虎往州... 《快士传》第十四卷 俊红颜阵上动芳心 侠 ...么?”董闻道:“非也。昔诸葛武侯南征孟获,参谋马谡进言曰:‘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今华光国僻处遐方,得其土不足以为守,杀其... 《南史》卷六·梁本纪上第六 ...,帝复令天武赍书与颖胄兄弟。去后,帝谓张弘策曰:"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今日是也。近遣天武往州... 《续济公传》第二百十九回 衔玉杯燕子飞来 ...追赃的追赃、问罪的问罪,却也容易得很。须知圣贤治人的道理全以 攻心为上 ,所以他见事之时,他反转不见脸,让他任其所欲的,把...
诸葛亮名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啊?
上兵,用兵作战的上策。伐谋,用智谋使敌人屈服,此句意为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智取。
攻心为上
是指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出处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此句着重强调了用兵作战的最高境界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即孙子兵法所指出的:“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说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强调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下一句是什么?
白话文释义: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都是错误的。
此联名叫《攻心联》,作者为赵藩,朝代是清末光绪二十八年,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和战、宽严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
这副对联,语意简略明白,但文照人,叙事寓情,颇富哲理。怀古喻今,感时叹世,抒情寄怀,深深地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教育历代执政者以治军治国的道理。
扩展资料:
“攻心联”是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深得游人喜爱,名扬遐迩。这副对联悬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是公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赵藩撰书的,字体有钱南园笔意。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
攻心联联文对诸葛亮评价很高。“攻心”是指诸葛亮南征时,以“攻心”收到抚安的效果,使孟获心悦诚服;“宽严”是诸葛亮《答法正书》论述的中心,他指出不能照搬刘邦入关时的宽刑,主张针对当时益州的情况用严刑,“威之以法”。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作者在颂赞诸葛亮的同时,也强调审势度势的重要,并以此隐喻“后来治蜀”者。
参考资料: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哪个著作里的?
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用强硬的手段。
原文节选: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白话译文:就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
赏析:武力只是暂时解决问题,过分强求换来的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结局;而攻心就不同,攻心战通过兵不血刃的手段来获得真心的臣服。若是想要让对手永远心服口服地臣服于自己,那么首先就要先把他的心“攻陷”下来,真正的对手其实不是他的军队,而是思想和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陈寿年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集和编次的。
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什么意思?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于《孙子兵法》
解释为: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
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这样说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心为上”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这是三国时马谡给诸葛亮南伐时提出的建议:“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纳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果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2年出土在临沂。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于《孙子兵法》
解释为: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
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这样说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心为上”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这是三国时马谡给诸葛亮南伐时提出的建议:“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纳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果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2年出土在临沂。
攻心为上是什么意思
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用强硬的手段。
原文节选: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白话译文:就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
赏析:武力只是暂时解决问题,过分强求换来的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结局;而攻心就不同,攻心战通过兵不血刃的手段来获得真心的臣服。若是想要让对手永远心服口服地臣服于自己,那么首先就要先把他的心“攻陷”下来,真正的对手其实不是他的军队,而是思想和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陈寿年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集和编次的。
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
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攻心为上
gōng xīn wèi shàng
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谁说的?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意思是:征服其内心使其心服口服是上策,攻击城池是下策。
此句出自《襄阳耆旧记》,原文节选如下:
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语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与强贼,彼知国势内虚,其叛亦速。
若尽殄遗类,以除後患,旣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译文: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讨伐南中少数民族部落,参军马谡 对诸葛亮说:南中诸族恃险不服,屡征屡反,最好的办法是以“心战为上”,只有征服其心才能确 保长治久安。
诸葛亮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纵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 亮去世时再没有作过乱。诸葛亮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纵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 亮去世时再没有作过乱。
扩展资料:
《襄阳耆旧记》五卷(习凿齿撰),是研究襄阳古代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文献。《襄阳耆旧记》又作《襄阳记》,《唐志》作《耆旧传》,《宋志》作《记》;
《郡斋读书后志》曰“记五卷。前载襄阳人物,中载山川城邑,后载牧守。观其记录丛杂,非传体也,名当从《隋志》。”愚案《续汉·郡国志注》,蔡阳有松子亭,下有神陂,引《襄阳耆旧传》;《文选·南都赋注》同引之,则称《耆旧记》。
刘昭生处梁代,其所见在《隋志》前,则知称《传》之名其来已久。《三国志注》多省文,称《襄阳记》(《水经注》、《后汉书注》亦同省文),其载董恢教费袆对孙权语,臣松之案:《汉晋春秋》所载,不云董恢所教,辞亦小异,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于《孙子兵法》
解释为: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
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这样说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心为上”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这是三国时马谡给诸葛亮南伐时提出的建议:“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纳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果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2年出土在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