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晋之好的含义
2.秦晋之好的意思和典故
3.国学《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赏析
4.?秦晋之好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秦晋之好的意思:泛指两家联姻。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
秦晋之好出自元·乔孟符《玉箫女》第三折。《玉箫女》,全名《玉籍女两世姻缘》,元乔吉撰,杂剧。剧据唐范搪《云溪友议·玉箫化》演绎而成。成都书生韦皋游学至洛阳,与名妓韩玉箫相爱,韩母逼韦皋进京应举,约定不出三年,便来迎娶。
扩展资料:
1、反义词:反目成仇
译文:反目:翻脸了。翻脸而变成仇敌。双方从和睦的关系转变成仇视敌对的状态。
[出处]《周易·小畜》:“舆说辐;夫妻反目。”清·曹雪芹《红楼梦》:“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甚致怜新弃旧;反目成仇;多着呢?”
2、近义词:秦晋之匹
译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晋诸公赞》:“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润之望,所谓秦晋之匹也。”
3、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春秋时代,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大国,晋献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称“穆姬”,以加强同秦国的关系。献公死后,公子夷吾即位。夷吾因长期在外,于是请秦穆公派兵护送,答应割让河外五城给秦国作报酬。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第二年,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成为晋怀公,跟秦国不相往来。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的含义
秦晋之好意思是两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一、释义
在古代的秦国和晋国,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家族声望,经常通过政治联姻来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这种联姻被称为“秦晋之好”,后来成为了形容友好关系的代名词。在现代汉语中,“秦晋之好”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
二、近义词
1、秦楚之交:这个词语源于中国古代的秦国和楚国之间的政治联姻。它与“秦晋之好”有相似的含义,都是形容两国之间的和睦、亲近的关系。
2、秦晋之盟:这个词语是指秦国和晋国之间的盟约,通常用于形容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秦晋之盟强调的是双方之间的互相承诺和合作,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合作基础上的友好关系。
3、秦楚联盟:这个词语形容秦国和楚国之间的联盟关系,通常用于形容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的关系。
4、秦晋之缘:这个词语源于中国古代的秦国和晋国之间的政治联姻,通常用于形容两国或两家族之间的亲近、和睦的关系。
5、秦晋之谊:这个词语形容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友谊关系,通常用于形容两国或两家族之间的友好、亲近的关系。
关于秦晋之好的例句
1、自古以来,秦晋之好便是两国交往的典范,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深化了文化的交流,使得两国人民在互敬互爱同前行。
2、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寻求秦晋之好,以期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携手共进,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3、他们的家族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都保持着秦晋之好的传统,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份情谊始终如一。
4、两国***高瞻远瞩,积极推动秦晋之好,为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在商业领域,秦晋之好的合作模式被广泛应用,企业之间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实现共同发展。
6、他们的婚姻被誉为秦晋之好,不仅因为双方家庭的显赫地位,更因为他们彼此深爱、相互扶持。
7、秦晋之好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无数人为和平、友谊而努力奋斗。
8、在国际舞台上,秦晋之好的典范不断涌现,展示了不同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无限可能。
9、他们的合作堪称秦晋之好的典范,双方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0、秦晋之好不仅是一种政治联姻,更是一种文化交融和情感纽带,它连接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心灵深处。
秦晋之好的意思和典故
秦晋之好的含义:是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含褒义;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欢晋爱”“秦晋之缘”。
秦晋之好(拼音:qín jìn zhī hǎo)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成语寓意:秦穆公胸怀宽广,目光长远,他在晋国动荡的时候帮助晋惠公继承君位,在晋国遭受饥荒的时候送去大量的粮食。晋惠公不守信用,一再食言,恩将仇报。秦穆公又帮助忠厚谦逊的公子重耳登上君位,并将自己最喜爱的女儿嫁给他,秦穆公宽广的胸怀成就了秦晋之好。
秦晋联姻虽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但秦晋之好却被传为千古美谈。这个故事告诉人与人之间相处理应坚持和谐的原则。在现实中的人们,也要学会与人融洽相处,在感情和义气上讲究融和,以求大家和和气气。
尤其是在一个群体当中,人们更要坚持集体主义,伤和气是大忌,会离心离德,会因小事难脱大祸,这样的群体是短命的。
学好成语的好处:
1、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成语是汉语的瑰宝,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学好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们在交流中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历史记载等各个领域。学好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提升阅读理解力。
3、增强文化素养: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理和智慧。学好成语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4、增强思维能力:成语通常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通过学习成语,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联想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
5、增加文化交流的机会: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增进友谊,拓宽交流的领域。
国学《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赏析
秦晋之好的意思:原义是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典故如下:
春秋时期,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穆姬)嫁给秦穆公,加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晋献公去世后,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即位,就是晋惠公。可这个晋惠公不讲信义,之前答应给秦国的五座城池,现在不想给了。在晋国有困难的时候,送去大量粮食,帮助晋国渡过危机。
在秦国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个晋惠公却视而不见,不仅不帮助,还派兵攻打。秦穆公这次忍不了了,休整国立后,出兵征讨晋国,俘虏了晋惠公。在秦穆公想要杀死惠公的时候,穆姬以死相逼,让秦穆公放过晋惠公。秦穆公没办法只好答应,晋国用太子子圉换回晋惠公。
之后两家继续保持友好关系。在晋惠公死后,在秦国的晋太子子圉,他怕自己当不上晋王,就偷偷逃回晋国,在公元前637年顺利即位,称晋怀公。秦穆公知道后,心想:有其父必有其子啊。没错,晋怀公在位期间,和他爸一样不讲信义,还不能容人,弄的晋国是自危。
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重耳,他常年漂流在外,但他讲信义,而且非常善良。于是秦穆公帮助重耳除掉怀公,立他为王,并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及四位宗女嫁给了重耳。晋文公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对秦国也十分友好,使得“秦晋之好”成为千古美谈。
成语寓意
秦穆公胸怀宽广,目光长远,他在晋国动荡的时候帮助晋惠公继承君位,在晋国遭受饥荒的时候送去大量的粮食。晋惠公不守信用,一再食言,恩将仇报。秦穆公又帮助忠厚谦逊的公子重耳登上君位,并将自己最喜爱的女儿嫁给他,秦穆公宽广的胸怀成就了秦晋之好。
秦晋联姻虽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但秦晋之好却被传为千古美谈。这个故事告诉人与人之间相处理应坚持和谐的原则。在现实中的人们,也要学会与人融洽相处,在感情和义气上讲究融和,以求大家和和气气。尤其是在一个群体当中,人们更要坚持集体主义,伤和气是大忌。
?秦晋之好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
点睛之笔
出自元·乔梦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经典解读
春秋时期,为了加强与秦国的关系,晋献公把女儿嫁给了秦穆公。此后,秦、晋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继承人,于是杀死了太子申生。他的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夷吾后来得到了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结果惨败。夷吾派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加强与晋国的关系,把女儿嫁给了公子圉。公子圉即位后,史称晋怀公,跟秦国不相往来。有一次,晋国发生了饥荒,秦穆公却很大度地给晋国很多粮食,帮助晋国挺过了难关。据史料记载,当时,秦国的运粮船从秦国雍都到晋国绛都,塞满河道,绵延数百里。晋国百姓听说秦穆公送来了粮食,都十分感激。这次跨国救灾行动,史称“泛舟之役”。正所谓世事难料,第二年,秦国渭河流域遭遇罕见大旱灾,发生了全国性饥荒。而晋国却风调雨顺,庄稼大获丰收。秦穆公便派使臣向晋国借粮救荒。不料夷吾却幸灾乐祸,拒绝给秦国粮食。秦穆公非常生气,决定派兵讨伐晋国,后来在妻子的劝说下,才没有攻打晋国。
这时,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重耳来到了秦国,秦穆公决定帮助重耳回国夺取,并将女儿改嫁给了重耳。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从此,秦晋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友好相处,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冲突。“秦晋之好”由此而来,成为政治婚姻的代名词,后来泛指两家联姻。
典故出处:元 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成语意思: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后泛指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成语注音:ㄑㄧㄣˊ ㄐㄧㄣˋ ㄓㄧ ㄏㄠˋ 通用拼音:qin jin zhī hǎo 拼音简写:QJZH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秦晋之好,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正音:好,不能读作「hao」。 成语辨形:秦,不能写作「奏」。 英语翻译:a congratulatory expression on wedding 俄语翻译:породниться 成语谜语:陕西山西结交情 近义词: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词:反目成仇 成语例句: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成语故事:
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著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