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足常乐下一句是什么?

2.知足常乐下一句怎么接

3.知足常乐上联下联

4.人生知足常乐下一句是什么

知足常乐下一句怎么接_知足常乐图片

3.信奉格言“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自解

此是冰心书房自书的一副醒联。我意其较为恰当的理解是如此的:

“知足知不足”: 即在物、名、利等生存之社会需求方面应适则满足,即知足常乐;而在知、事、义等人类进步、国强民富、个人知识与事业追求方面应永无止境地去努力获得,永无满足之感。

“有为有弗为”: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当为者为之,当为而不能为之者奋力为之;不当为者不为,不当为而能为之者,虽势利当头亦不所动。

如此,则两联合一,警示世人求物与处事中,度与原则的把控,前者重做学问,后者重做事。

而对“知足知不足”,还有一解:对己身之品、行、知、思、识、语等各方面,即自处、待人、处事等,应知其优长,更应知其短劣,足则持之,不足则补之。如此,则与下联合一,前者重做人,后者重做事。

其实,将此番内容均包容在内,更有意义。人之一生,苦苦觅寻者,无非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

知足常乐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不愿乎其外。

释义:知足常乐即可,不要过多的掺和外面的事情。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扩展资料:

近义词:心满意足

释义:非常满足。

出处:宋·吕祖谦《晋论》中:“君臣上下,自以为江东之业为万世之安,心满意足。”

翻译:君和臣之间,全都以江南的产业为长远的安全,非常满足。

知足常乐下一句怎么接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注释甚爱:过分贪爱。费:耗费,破费。厚亡:大损失。外物是用来养护生命的,不应过份耗费生命去追求外物。执着于名利之爱的,必然刻意求之,为此而投机钻营、殚精竭力,必然会有大的耗费。知足则箪食瓢饮而自乐,知足便会适可而止,能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能遵循客观规律就不会有忧患,如此便可以平安长久。意译 所以,过份贪欲必然会有大的耗费;过份地敛聚必然会有过多的丧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致危殆,这样才可以平安长久

知足常乐上联下联

该句下一句接懈怠无忧。

知足常乐强调了在生活中要保持知足的心态,珍惜现有的幸福。而接下一句懈怠无忧,意味着在保持知足的基础上,还要不懈地努力,勤奋地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将这两句结合起来,既在语句上实现了通顺,又体现了知足思想,强调了努力进取的重要性。

人生知足常乐下一句是什么

上联:知足常乐

下联:无私而安

对联格律要素

“对联”这个名称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能比拟的。“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偶、对仗、对流等重要意义;“联”,也有联合、联系、联袂、联盟、联结、联想、联缀、联通等多种涵义。

对联的特征:对——词语对仗;联——声律协调。对联也就是就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对”、“联”两个字放在一起,本身就建立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

诗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我们把这六项称作对联的六要素。 对联的六要素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特征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对联。

字句对等、形对意联,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

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

下面我们对六要素进行简单的解析

1、字句对等:上下联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楹联分为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字数、句数均无限制,所谓“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然而,不管短则几字、十几字,长或逾百上千,关键是要上下一致,这是构成楹联的起码条件。可以这样说,两段字句相等的文字不一定是对联,但两段字句不等的文字一定不是对联。字数相等是对联格律的基础之基础。一副对联,原则上讲,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为一字,则称一言联,各为四字称四言联,各为五字称五言联,以此类推。

出句:冷月空阶秋一地杏花雨

对句:愁思残梦泪千行花间柳影

这是单句联,由七个字构成,我们称呼七言联,上句有七个字构成,对句也是对应七个字,由出句和对句就构成了一副对联。

出句:斜风暮雨,声声点点梧桐语杏花雨

对句:玉指清弦,缕缕丝丝婉转情云心

这是多句联,也叫分句联,一共有单边由十一个字组成,又是由四言和七言构成,我们叫四/七式联。

不管是几言,一定做到字句对等。

2、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尽量在27小类对联词内对仗,必要时借用相邻小类。

词性,指词的特点;品,有“类”的意思;“对品”,就是相类、相近、相当。

粗略地说,即上下联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通则中使用的“对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则指的是联律通则)。

一是字类相同者可以相对。古人要求天文类对天文类,时令类对时令类,数目类对数目类……就是从字类上说的。

二是词性相同者可以相对。今人讲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是从词性上说的。

三是语法作用相同者可以相对。如都作主语时动词形容词可以与名词相对,都作状语时形容词、数词可以与副词相对,等等。

关于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分为实词或虚词两大类。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六类。

如: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

如:花落方参生死理=云浮常悟盛衰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 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上下联词类大体相同,虽有不同但是相当,这样的对联很多。如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

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

数名形名动名动==数名名名介代形

这副七言联,有三处是同类词相对,即数词“一”与“五”,名词“县”与“溪”,名词“山”与“水”;其余四处相对的词,词性就不相同,“好”与“秋”,“客”与“君”,“住”与“清”只是词性相当,而动词“留”与介词“为”相离较远。可是我们读来,仍然感觉这副对联不错,对仗好,因为它还合乎对仗的其他要求。

下一句是:终身不辱。《劝世贤文》是一篇有zhi很深功力的处世哲文,句专句经典,需天天属诵读,良好的心态,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家庭篇、心态篇、劝世篇、夫妻篇、兄弟篇、交友篇)。

别人生气我不气 ,气出病来无人理; 人生本是一场梦, 为了小事莫生气;万物有情心有爱, 何惧他人笑我痴; 纵然身处风雷雨, 坚信朝阳必再遇;且将烦恼化烟云 ,风吹云散交好运; 知足常乐, 终生不辱。

来如风 ,去如微尘; 知福福常在 ,怡然自心安;阿福福常在,日日都开心;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人和自得乐, 家和万事兴;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风起云涌年又年,得得失失要乐天;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生死有命不由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境随心变随人转,逍遥物外似神仙;蜻蜓舞动风飘扬,积德行善人表彰; 虽无家财万贯,喜有笑面开颜;笑看世间事,前路我自行; 既是相依同林鸟,风雨同路见真心。

扩展资料:

注:本词中的“知”是知道的意思,与知识无关,“知足”并无知识充足之意,更与《孙子》无关。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劝世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