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简 析
2.学如不及下一句
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自哪里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是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出处:《论语·泰伯》:“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扩展资料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赏析:
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孔子用这个成语讲到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学如不及”,体现的就是这种为学不知满足的紧迫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简 析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出处 《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示例 秋间又过太湖,游石公、飘渺诸峰……明年将为天台、雁荡之行。~。(清·袁枚《山房尺牍》第一百0六首。)
学如不及下一句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选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本篇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李零认为:学习,总是瞻前顾后。瞻前,唯恐学不到;顾后,又把刚刚学到的东西丢了。(李零《丧家狗》171页)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自哪里
学如不及下一句是犹恐失之。
一、出处:
《论语》。
二、注释:
1、不及:赶不上。
2、犹:还。
三、译文:
做学问好似追赶什么,生怕永远赶不上,即使学到了一点知识还要担心失掉它。
四、赏析:
知识是经过长时间的不断下苦功夫追求而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地学习就有广博的学问。这句话就是孔子教导人们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勉励人们要掌握知识,不能自我满足,在求知的道路上开足马力,发愤忘食,一点也不能松懈,持之以恒,这样才会有所收获。
并且将学到的知识反复巩固,温故知新,也才会有不断进步。相反,骄傲自满,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结杲是停滞不前,学无所成。
孔子简介及《论语》介绍:
一、孔子简介:
孔子(约公元前551年9月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孔子在古代被历代王朝以及知识分子尊崇为“圣人”。孔子生平与学生们的对话被编成《论语》流传至今,其思想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
二、《论语》介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出自:先秦·孔子及弟子《论语·泰伯篇》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翻译: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又不谨慎老实,表面上诚恳却不守信用,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似的,追赶上了又担心会丢失。”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却是为了黎明百姓。”
扩展资料《论语·泰伯篇》共计21章,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节选的章节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这里孔子所讲的话意有所指。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