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山景行是不是褒义词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什么的意思是什么?
3.高山景行下一句是什么啊?
4.景行高山怎么解释?
5.高山景行 这个成语 的故事,要具体点 再造个句子
这是出自《诗经.小雅》当中的一句话,比喻的是崇高的道德品行,自己即使不能达到但是也心怀向往。详解如下:
一、关键词解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二、原句以及赏析如下: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原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意思正如宋朱熹解释:“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结合诗经通篇,就是喜气洋洋的新郎官在快乐地吟唱娶亲之事,所以这句话的本来意思就是——抬头仰望高高山,快快奔行在大道。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连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直到司马迁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就与道德品行挂起钩来了,正如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这样,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虽然不能达到(上面)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高山景行是不是褒义词
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诗在《小雅》里,“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读háng。“行止”的“行”就读xíng。 但后来将《小雅》中这个句子独立出来说“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会误读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随)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你问的意思就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表达的意思是倾慕,向往之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什么的意思是什么?
高山景行不是褒义词,是中性词。
高山景行详细解释
读音gāo shān jǐng xing。
释义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止:语助词。以高山和大路比喻人的道德之美,有高德之人犹山高、路阔一样受仰慕。指值得效仿的崇高德行。
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译文品德如高山让人景仰,品德如大道令人遵循。
感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崇高德行。
造句
例1、只要一想起他,一种对高山景行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
例2、几位前辈高山景行,晚辈敬佩!恰座上虚席,可否细细一叙?
例3、然而,真正令人心折的,却是高山景行般的品行!
扩展资料:
同出处成语“高山仰止”详细介绍
高山仰止,汉语成语。
读音gāo shān yǎng zhǐ。
释义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仰望。止:句末语气词。一个人品德崇高,就会有人敬仰他。后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译文品德如高山让人景仰,品德如大道令人遵循。
感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比喻品德高尚。
造句
例1、蒋霆仅仅是想到那个界别,便是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例2、两位主人公皆为外人眼中高山仰止的大师,但他们心中却都暗藏隐忧,恐惧后浪袭来将前浪拍散。
百度百科-高山景行
高山景行下一句是什么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高山,喻高尚的德行。
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句出自于《诗经·小雅·车辖》,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原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鲱鲱,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景行高山怎么解释?
高山景行下一句是私所仰慕。出自曹丕《与钟大理书》丕白,良玉比德君子,圭璋见美诗人。晋之垂棘,鲁之玙璠,宋之结绿,楚之和璞。价越万金,贵重都城,有称畴昔,流声将来。是以垂棘出晋,虞虢双禽,和璧入秦,相如抗节。
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侧闻斯语,未睹厥状。虽德非君子,义无诗人,高山景行,私所仰慕。然四宝邈焉已远,秦汉未闻有良比也。求之旷年,不遇厥真,私原不果,饥渴未副。
《与钟大理书》的译文
曹丕陈白人们都以上好的玉石去象征君子的美德,用圭璋这样的玉器去赞誉诗人。晋国的垂棘,鲁国的玙璠,宋国的结绿,楚国的和璞。它们都著名于往昔,也会流传到后世。所以晋国能以垂棘之璧作为诱饵,攻下了虞虢二国。
秦王拿到和氏璧后想要违约,蔺相如大义凌然要以死相争。我看到论述玉的书中称赞玉,白色的如同割开的猪脂肪,黑色的就像纯黑的漆,红色的好比鸡冠,**的与蒸好的栗子相似。只是偶尔听人家这么说,却没有见到那个样子。
我虽在道德上还不能称为君子,我的信义也不够称为诗人。但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我暗自仰望和渴慕的。然而这四宝离现在太遥远了,而秦朝和汉朝没有听说比这四宝更好的,没有遇见到它们的真容。我个人的愿望没有得以实现,这饥渴的感觉不能得以满足。
高山景行 这个成语 的故事,要具体点 再造个句子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词 目 高山景行 发 音 gāo shān jǐng xíng释 义 [respect a worthy person as to look up to high mountains]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以高山和大路比喻人的道德之美,有高德之人犹山高、路阔一样受仰慕。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出 处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示 例 虽德非君子,义无诗人,~,私所仰慕。(三国·魏·曹丕《与钟大理书》) 高山:比喻道德高尚;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止:语助词 后来用‘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
原诗及译文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高山仰止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
车辖转动间关响,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饥来不是渴,盼和美人结鸳鸯。虽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饮喜洋洋。 平地树林多茂密,长尾野鸡树上栖。漂亮姑娘及时嫁,带来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饮多快乐,永远爱你不厌弃。 虽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别太少。虽然桌上没佳肴,希望大家都吃饱。虽无美德来配你,请来唱歌把舞跳。 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树当柴烧。砍下柞树当柴烧,树上枝繁叶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却相思乐陶陶。 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谐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