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毁销骨的典故

2.众志成城的意思是什么

3.人言可畏下是什么

4.铄金的诗句铄金的诗句是什么

5.曾子的典故

6.与流言的成语典故?

7.史记中激励人进步的名言或典故有那些

众口铄金的简短典故_众口铄金的典故

众志成城是用来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有关众志成城的典故,供参考阅读!

众志成城的典故

周朝末年,周景王即位以后,为了个人行乐,下令把全国的好铜收集起来,铸造两口大钟。单穆公劝谏说:“大王,你两年前铸大钱废小钱,使百姓受到很大损失,现在又要造大钟,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用大钟配乐,声音也不会和谐的。”但周景王仍不听,下令继续铸造。过了一年,两口大钟铸成了,一口叫“无射”’一口叫“大神”。一个敲钟的人为了奉承景王,馅媚他说:“新铸的大钟,声音非常好听。”于是,周景王就命他敲击,他听了后,对司乐官州鸠说:“你听,这钟声多和谐呀!”州鸠深知景王铸钟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便回答说:“这算不得和谐。如果大王铸钟,天下的老百姓都为这件事高兴,那才算得上和谐。可是,您为了造钟,弄得民穷财尽,老百姓怨恨,所以我不知道这钟好在什么地方。俗话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大家万众一心,什么事情都能办成;相反,如果大家都反对,就是金子,也会在大家口中消熔。

众志成城的造句

1.在地震的时候,全世界的人们众志成城一起救助灾区!

2.汶川大地震时,我们中国人众志成城共同度过了难关。

3.1998年长江洪灾,亿万人民众志成城,防止了长江的决口。

4.我们中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很快就从利比亚撤回了所有的侨民。

5.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6.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7.四明令人惊叹,万里长城举世瞩目,神舟六号遨游太空,北京奥运成功举办,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这些怎能不让我们中华儿女倍感自豪?

8.要建设好新中国,我们必须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去克服各种困难。

9.只要我们一心一德,众志成城,便可以达到预定目的。

10.在这片土地上,灾难可以推毁我们的家园,可以阻断我们的`河流,但抗拒不了我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百折不挠、决不放弃的信念和决心。

11.众志成城,香港当能成为一个首屈一指的数码城市,连结全球。

12.日本首相菅直人似乎非常焦虑,他今天声称日本现在面临着自二战以来最严峻的形势,他希望民众能够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13.拔河比赛靠的就是众志成城的精神,有此精神,则能克敌致胜。

14.敌军虽有千军万马,然我军众志成城,因此得以创造出以寡克众的奇迹。

15.工程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一种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是一种心胸宽广,止于至善的人文精神。

16.说,面对“非典”这一突如其来的灾害,中国人民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防控疫情。

17.在灾后的营救行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舍生取义的英雄模范,他们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宣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精神,是任何大灾大难都击不垮、打不倒的。

18.所谓集腋成裘、众志成城,这个基金会急需各界人士的支持。

19.众志成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0.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伟大的中华民族选择了坚强、镇定和自信,选择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抗争、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21.你我他,牵手成一家,人多力量大,什么险阻都不怕,有高山铲平他,遇江海把桥搭,众志成城把力发,成功肯定能到达!朋友,祝你乐哈哈!

22.九十建党缅怀英雄,众志成城先驱力量,三晋大地蒸蒸日上,政策照亮人民心房,幸福升起和谐暖阳,奋斗实现美好梦想,移动架通祝福桥梁,箴言传递爱国赤诚!

23.党的生日即来到,万众掀起祝福潮,你称我赞把党爱,奉献爱心歌飘摇。众志成城紧靠党,团结一心助党强,举国上下民心重,90生日映霞光!

24.汶川地震,坚强的中国人空前团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25.巴蜀雅安,斯为福地。蒙顶茶乡,熊猫故里;忽生地震,同胞受难。蜀道虽难,跋涉可抵;万众一心,抗灾救济。众志成城,爱心传递。祈福雅安!

26.风鸣马啸迎新年,中华大地俱欢颜。龙腾虎跃气势显,马不停蹄四化建。不惧路途多艰险,众志成城创明天。家家户户庆团圆,幸福生活每一天。祝马年快乐!

27.篮球不但要能投,还要能传,团队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篮球不但要能攻,还要能防,众志成城,铸成钢铁防线。国际篮球日,团结协作是胜利的基础,同心同德方能战无不胜!

28.紫荆花开,香飘四海。东方明珠,港通五洲。沧桑风云,回眸百年。大江东去,归去来兮。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心手相连,祈福未来。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幸福安康。

29.春风拂柳意盎然,众志成城抗灾难。手足口病别恐慌,卫生消毒防传染。地震伤亡残又重,一方有难八方援。困难面前不低头,全民携手建家园。

30.动物之间,是弱肉强食。人类之间,当和平共处。江山如画,绿草如茵,应相敬如宾。血染长江,愤满中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众志成城,我们爱好和平。祝伟大的祖国。

积毁销骨的典故

人言可畏下一句是众口铄金。

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意思是人们的流言蜚语是非常可怕的,甚至能够置人于死地,比如有的人喜欢无中生有,闲的没事干,到处嚼舌头,传播一些没有根据的小道消息,诋毁别人的声誉。

说的多了,别人都以为是真的,这就会给当事人造成非常大的思想压力,即使他什么事也没有,也会把人逼疯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人言可畏的典故:

古时候有个名叫仲子的男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会。姑娘因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知道后会责骂她,所以要点恋人别这样做。

于是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门楼,不要把我种的粑树给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伯父母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父母要骂我呀。姑娘想起哥哥们知道了这件事也要责骂她。

便接着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墙,不要把我种的桑树给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哥哥们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伯哥哥要骂我呀。姑娘还害伯别人知道这件事要风言风语议论她。

众志成城的意思是什么

 积毁销骨的的意思是比喻毁谤中伤的可怕。大家对积毁销骨的典故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积毁销骨的典故,供大家阅读!

积毁销骨的解析

 [释义] 积毁:不止一次的毁谤;销:熔化。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比喻毁谤中伤的可怕。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正音] 毁;不能读作?huī?。

 [辨形] 销;不能写作?锁?。

 [用法] 常跟?众口铄金?连用。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众口铄金;~;一代影星阮玲玉终于因为?人言可畏"而香消玉陨了。

积毁销骨的典故

 《史记?张仪列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谓众口不断毁谤,会致人于死地。《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羣轻折轴(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宋 杨万里 《答陈国材书》:"一事未作,羣咻至积毁销骨,其何可当!" 鲁迅 《集外集拾遗?题》:"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亦作" 积毁消骨 "。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三》:"昔 鲁 听 季孙 之说逐 孔子 , 宋 信 子冉 之计逐 墨翟 ,以孔墨之辩而不能自免,何则?众口铄金,积毁消骨。"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序》:" 孟轲 云:'尧舜不胜其美,桀纣不胜其恶。'传言失指,图景失形。众口铄金,积毁消骨,久矣其患之也。" 宋 苏轼 《代滕甫辨谤乞郡书》:"积毁消骨,巧言铄金,市虎成於三人,投杼起於屡至。"

积毁销骨的造句

 1. 古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领导一定不要轻信流言,否则就可能使好人受屈。

 2. 有时谣传也能,所谓积毁销骨,叫人死而不知其故。

 3. 妈妈给我讲了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意思。

 4.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代影星阮玲玉终于因为?人言可畏?而香消玉陨了。

 5. 关于你的一些谣言,我劝你还是回避一下好,否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

 6. 流言铄金积毁销骨哪!谁都要个面子,这唐彪自然也毫不例外。

 7. 真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事实上,始作俑者是燕湖洄。

 8. 王中山的脸色更加难看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

 9. 啥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其实哪用得着那么多人来说,当你占据了绝对的位置,一个人,一张嘴就够了。

 10.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舆论的威力有时候是非常强大的。

 11.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是何等可怕的。

 12.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在某些别有用心的颠倒是非之下,被说成了是一场人事斗争。

 13. 积毁销骨,如果因为救人给自己带来?不虞之誉?,那将会得不偿失。

 14. 只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多年仇怨之下,武林正派对魔门成见已深,怕是难能改观。

 15. 法国学者诺埃乐?卡普费雷说谣言是?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中国自古也有?三人成虎,狐鸣鱼书;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之说。

 16. 积毁销骨,以讹传讹的速度总是惊人的,传到最后,事实成为王应坤遇见了鬼,最后吓得尿了裤子。

 17.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啊,回头我写一封信,你亲自去西川一趟,给李大人送过去。

 18. 即便牺牲自己一切的名誉和成就,即便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他也要执意面对。

 19. 众口铄金的滋味我没有尝过,可是另类的积毁销骨却让我深切体会。

 20. 一开始基本上全部都是众口一词反对的言论,大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之意。

 21.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人言可畏下是什么

释义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注音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书法:众志成城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万众一心。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众擎易举、万众一心、戮力同心

反义词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同床异梦

同韵词显姓扬名、鼎鼎有名、泾渭分明

《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典故

东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贵,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时,做了两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铸大钱,一件是铸大钟。大钱就是币值高的钱。景王试图以铸行大钱的方式来收缴民间的小钱。大钟即编钟。景王准备铸造两组巨型编钟,一组是无射(读yì),一组是大林。他打算把这两组编钟上下悬挂在一起配合着演奏。

景王身边的大臣单穆公对此很担忧,极力加以劝阻。他认为铸大钱不利于流通,是“绝民用以实王府”,是对平民百姓的残酷掠夺;而铸大钟更是劳民伤财,既得不到悦耳的美的享受(钟过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这样做将会使百姓离心,国家危险。但景王听不进去。

司乐大夫伶州鸠也劝阻说,编钟的声律强调和谐,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没有和谐了。他引用民谚“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老百姓共同喜欢的东西,很少不实现的;而他们共同厌恶的东西,也很少不废灭的。但景王还是不听。三年间,既铸了大钱,也造了大钟。结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于心疾,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

辨形 城:不能写作“诚”。

辨析“众志成城”和“万众一心”:都含有“团结一致”的意思。但“万众一心”只指千万人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不仅有“万众一心”的意思,还含有“力量无比强大,不可推毁”的意思。

◎段祺瑞既得员同情,便以为众志成城,正可一战。(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八回)

◎市委书记在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他说:“我市百万居民面对洪水的袭击,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在党中央、院、省委、省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在的强有力的动援下,迎风斗浪,顽强拼搏了10个昼夜,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险情,制服了洪水,保证了我市安全渡汛。”

◎这就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英文

1. To face the earthquake, Union is strength. 面对地震我们众志成城。

2. We he to muster all our resolve and resources in order to fight earthquake. 为了同地震做斗争,我们众志成城并集中所有的人财物力。

3. Wenchuan earthquake, a strong un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unprecedented concerted efforts of one mind. 汶川地震,坚强的中国人空前团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铄金的诗句铄金的诗句是什么

人言可畏下一句是众口铄金,这两句体现的是舆论力量的强大。人言可畏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rén yán kě wèi。 扩展资料

 人言可畏是什么意思

 人言可畏的意思是人们的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

 人言可畏怎么读

 人言可畏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rén yán kě wèi。

 人言可畏下一句是什么

 人言可畏下一句是众口铄金,这两句体现的是舆论力量的强大。

 人言可畏出自哪里

 人言可畏最初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该文中写道:“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典故是古时候有一个叫做仲子的`男青年爱上一个姑娘,想要偷偷去姑娘家中幽会,但是姑娘考虑到父母还没有同意她们的爱情,害怕父母知道后会责备她,于是要求青年不要这样做。

 人言可畏例句分享

 1、一旦给人加一个坏名声,他就永远洗刷不掉,人言可畏。

 2、即然知道人言可畏,你最好谨言慎行,别落人口实。

 3、虽然你循规蹈矩,但人言可畏,还是查一下那笔引进资金的来源才好。

曾子的典故

铄金的诗句有:上天铄金石,苦众口之铄金。

铄金的诗句有:铄金宁为欠周防,铄金众口未必然。注音是:ㄕㄨㄛ_ㄐ一ㄣ。结构是:铄(左右结构)金(上下结构)。拼音是:shuòjīn。

铄金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_化金属。2.比喻人言可畏。

二、引证解释

⒈熔化金属。引《周礼·考工记序》:“_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亦指熔化的金属。《韩非子·五蠹》:“布帛寻常,庸人不释;_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陈奇猷集释:“《_文》:‘_,销金也。’案正在销之金,温度甚高,故盗跖不取。”汉桓_《盐铁论·诏圣》:“夫_金在_,庄_不顾;钱刀在路,匹妇掇之。”一说指精美的金子。《史记·李斯列传》:“_金百溢,盗跖不搏者。”司马贞索隐:“《尔雅》:‘_,美也。’言百溢之美金在於地,虽有盗跖之行,亦不取者,为其财多而罪重也。”⒉谓伤人的谗言。引《楚辞·九章》:“故众口其_金兮,初若是而逢殆。”王逸注:“言众口所论,万人所言,金性坚刚,尚为销_,以喻谗言多,使君乱惑也。”唐司空图《狂题》诗之三:“交疏自古戒言深,肝胆徒倾致_金。”明王_《春芜记·宴赏》:“事喜败而忌成,言_金而销骨。”清陈梦雷《东行口占》之三:“_金祗为招_忌,投杼何当慰母疑。”

三、国语词典

_化金属。《史记.卷八七.李斯传》:「铄金百镒,盗跖不搏。」《文选.马融.长笛赋》:「或铄金砻石,华_切错,九_雕琢,刻镂钻笮。」也作「烁金」。

四、网络解释

铄金铄金,典故名,意思是(1).熔化金属。(2).谓伤人的谗言。出自《周礼·考工记序》。

关于铄金的诗词

《僧舍·人众由来口铄金》

关于铄金的成语

铄石流金铄古切今流金铄石震古铄今精神矍铄众口铄金铄金点玉_口铄金铄懿渊积铄金毁骨

关于铄金的词语

精神矍铄铄古切今震天铄地流金铄石铄懿渊积铄石流金铄金毁骨_天铄地众口铄金群口铄金

关于铄金的造句

1、妈妈给我讲了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意思。

2、古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领导一定不要轻信流言,否则就可能使好人受屈。

3、关于你的一些谣言,我劝你还是回避一下好,否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

4、她对厂长说:“你要帮我澄清事实,积非成是,众口铄金,再不辟谣,我怎么开展工作?”。

5、把一个这样的干部说得一无是处,蒙骗了这么多人,真是众口铄金。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铄金的详细信息

与流言的成语典故?

曾子的典故

曾子入孔门较晚,后来以授徒、种田为业,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但是,其人品一直受到后世人的敬仰;其生平事迹和故事,被后人记录在不同的典籍中流传下来,并且成为儒家学说中不可或缺的典例,与其思想学说一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杀猪示信

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一个记载,说曾子不仅非常重视诚信,而且还格外重视诚信教育。秋后季节,曾参的妻子怀着丰收喜悦,提着篮子、布袋,告诉曾参说:“夫子,我要去集市买菜去了!”

曾参的儿子曾元扯住母亲的衣衫哭哭啼啼地要求:“娘,我也要去集市,我也要去集市。”

曾妻劝阻说:“元儿,你在家玩耍吧,我去集市买了东西就回来,回来给你杀猪吃好吗?”

曾元听了立时不哭了,反而高高兴兴地说:“娘,我在家好好玩耍,回来可要杀猪吃!”

曾妻满口答应:“是,好好玩吧,可别出门。”曾元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他靠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想象着猪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过了一个时辰后,曾子的妻子赶集回来,把她曾经给儿子的承诺给忘了。曾元为此哭闹起来。曾子知道以后,就问妻子,“为何不杀猪呢?”立时挽起衣袖,说:“来,帮个忙,快把猪捆上!”

曾妻急忙上前劝说:“夫子,为何杀猪,我与元儿儿戏,何必当真。”曾参非常严肃地说:“你错啦,言而无信,是最不可取的,身教重于言教,说谎话是欺人也是害自己。这样怎么能教育孩子成才呢?”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曾元也高高兴兴地吃上了猪肉。

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在曾子看来,正心诚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换言之,诚信是一切人生问题的根本。

母子连心

曾子以孝著称,其事迹在《孝经》上有记载: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这个故事,也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啮指痛心”。

思母吐鱼

思母吐鱼这个故事源于《孝经》:

曾子的母亲过世之后,某天,曾子的妻子从门外提来了两条鲜鱼。因为曾参最爱吃鱼。妻子精心烹煮,做成了一道美味的菜肴,摆在桌子正当中,等曾子回来吃饭。

曾子的大儿子曾元,二儿子曾申趴到桌旁,馋涎欲滴。

曾妻斥责说:“孩子们可不能乱动,等你爹爹回来一齐吃鱼。”

曾元、曾申拍手叫喊:“爹爹回来吃鱼,爹爹回来吃鱼!”

说话间,曾参从学堂里教学回到家里。曾元、曾申都迎上前去施礼。

曾子一手抱着书简,一手提着长袍走进屋来。

妻子高高兴兴地介绍说:“夫子,今天吃鱼,可满意吗?”

曾子回答:“满意!满意!”说罢,便居中坐下,两个儿子坐在两边,曾妻来回端菜盛饭,一家人欢欢乐乐吃起饭来。

曾子首先用筷子夹了一块生鱼,在热汤里一涮,又沾了沾佐料放进嘴里,味美可口。接着他的脸从喜悦变得蜡黄蜡黄,随之,“哇”的一口全吐了出来。

曾妻大为吃惊,惶恐不安地问道:“夫子,鱼不好吃吗?”

曾子眼含热泪说:“我的老母生前不知鱼美味,今天鱼虽然美味,我却独自品尝,真是不孝啊!”此后,终生不再食鱼。

曾子思母吐鱼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曾氏后裔及所有的中华儿女。

众口铄金,曾参

曾子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他从来不惹母亲生气。

有一年,曾子告别母亲,离开了家乡到齐国去办事。

曾子的母亲在曾子走后,常常坐在窗前织布,盼望儿子在齐国平安无事,早日回来。曾子到齐国不久,齐国有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打架斗殴杀死了人,被官府抓了起来。一天,曾子的一个同乡,听到这个消息,也不问个清楚,就跑去告诉曾子的母亲说:“了不得啦,曾子在齐国杀死人了,”曾子的母亲听了这个消息,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不可能,我的儿子是干不出这等事来的。”那位同乡,听曾子的母亲这么一说,也觉得拿不出什么根据,便半信半疑地走了。

他走后,曾子的母亲仍旧安心织布,心里没有半点疑虑。过了不大一会儿,又有一位邻居跑来,慌慌张张地问:“你儿子是不是了?”曾子的母亲仍旧没一点儿惊慌的样子,一面织布,一面说:“不要听信谣言,曾子是不会的。”曾子的母亲还是照样织自己的布,头也不抬地说:“我知道自己的孩子,他不可能闯这么大的乱子。”

这个报消息的人还没有走,门外又来了一个人,他还没进门,就大呼小叫地嚷道:“曾子了,你老人家快躲一躲吧!”曾子的母亲见一连三个人来报告这可怕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气了。她想:三个人都这么说,恐怕城里的人都嚷嚷开这件事啦,要是人家都嚷嚷,那么,曾子一定是真的了。曾子的母亲越想越怕。于是,她忙扔下手中的梭子,离开织布机。在那两位邻居帮助下,从后院逃跑了。

人言可畏,被尊为“宗圣”的曾子尚不能免,我辈更不用说了。

曾参赞黔娄妻

黔娄是南武城人,与曾参是同窗好友。黔娄病故了,曾参急忙前去吊丧。

曾参到了黔娄家里,看到黔娄的尸体静卧于牖榻上,穿着长袍,用块白布覆盖着。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则露出头来。曾参提议说:“把布斜着盖,不是头脚都盖上了吗?”

黔娄妻说:“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先生生前不邪,死而邪之,这样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

曾参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哭得更为悲伤。并问黔娄妻:“先生终时,何以为谧静?”

黔娄妻说:“以康乐为谧静?”

曾参又说:“先生在时,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死则首足不能覆盖,棺旁也没祭祀酒肉,这能算是谧静、康乐吗?”

黔娄妻回答说:“先生生前,国君常常想授于他正事,任为国相,但他辞而不为,这算是有余贵吧!国君还常常要赐予他米粟三千担,先生还是辞而不受,这也算是有余贵吧!他愿与天地人间共甘苦,宁愿为平民百姓,不戚戚于贫贱,而忻忻于富贵,全是为了求仁求义。这样的谧静、康乐,不是更好吗?”

曾参听了大加赞誉:“有黔娄这样的先生,才会有黔娄妻这样的好妇人。”一个能够让人们崇敬的人,首先是因为他的品德感化了身边的人。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古代,“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道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耘瓜受杖

雄鸡三唱,太阳从山林冉冉升起,农夫们纷纷荷锄下地。

曾参的父亲曾皙荷锄走出大门,曾参紧跟在后面,来到山脚下瓜地里。那瓜苗一片葱绿,十分茁壮,迎风摇摆着。

曾皙以教诲的口吻对曾参说:“参儿,锄地下锄要稳,拉锄要匀,切勿忙手忙脚。”说着便做起示范。

曾参用心学习,小心翼翼地耘瓜。

曾皙老当益壮,遥遥领先。

曾参初学乍练,手脚生疏,远远落在后面,但他不甘落后,奋力追赶。稍一不慎,一棵肥壮的瓜苗被锄掉了,于是大惊失色。曾皙回头一看,十分生气,声色俱厉地顺手拿起木杖就打儿子。曾参没有逃避,反而顺从地趴倒在地,任凭父亲责打。

曾母听说儿了挨打,急忙跑到田间,抱住儿子痛哭:“参儿受苦了!参儿受苦了!”曾参忍住疼痛,劝说母亲:“请母亲不要难过,爹爹是在教训我。惹爹爹生气了。”

曾皙渐渐息怒,回家之后,担心打伤了儿子,便悄悄到书房门窥视。曾参知道父亲走过来了,忍住肉体剧痛,抚琴而歌。

曾皙看后,才放下心来,缓步又走回屋去。

曾子取悦父母尽心行孝的故事,一代代的流传下来,深深的教育和启发着人们遵行孝道。

子夏丧子

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在西河教学。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

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也哭。

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过,这样来惩罚我呢?”

曾参听后有些生气,并直率地说:“子夏,你为何无罪,过去我与你共同跟着孔夫子学于洙、泗那个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这是你的一个罪过吧!当你的父母亲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这是你的第二个罪过吧!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哭瞎了眼,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你的第三个罪过了。”

子夏听了,甚为信服,随之丢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谢说:“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贫而乐道

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继续学习与研究儒学,锲而不舍,道传一贯。他这时没有任职,仍是在家敝衣躬耕,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食邑”是只拿俸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曾参固辞不受。

国君派来的使者好心地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

曾参对使者诚恳地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予人者骄傲于人。纵然对我不骄傲,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

不久,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便肯定了曾参的这种言行。

此后,曾参到了楚国被聘为宾师,教一大批学生。但那里经常有战乱,就辞去宾师到了卫国。当时,他的同窗好友子路正在卫国任孔悝的蒲邑大夫,有职有权,显赫一时。有人劝说曾参,你到子路那里走一趟,什么不用说,也会得到高官厚禄。

曾参却摇了摇头说:“我从来不愿垂翼求人,宁愿在西河教学,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不图小利,以仁为己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曾参住在西河岸边,生活贫困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面带饥色,手足皲裂,有时三日不动火,十年没做过新衣服,帽缨子都断了,鞋子都露出了脚。尽管如此,他仍然充满乐观精神,怡然自得,还经常散步于西河两岸,拂着轻风,不禁抒发心怀,唱着《商颂》乐曲,如同金鼓玉振,铮铮有声。

史记中激励人进步的名言或典故有那些

1. 与流言蜚语有关的成语

众口铄金_成语解释

拼音:zhòng kǒu shuò jīn

释义: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出处:《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例句:群言淆乱,异说争鸣;~,积非成是。 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

2. 与流有关的成语典故

和流有关的成语

“流”字开头的成语:(共55则) [l] 流芳百世流芳后世流风回雪流芳千古流风遗迹流风余俗流风余韵流光瞬息流光易逝流汗浃背流金铄石流口常谈流脍人口流离播迁流离播越流离颠顿流离颠沛流离颠痜流落风尘流落江湖流落失所流离失所流离琐尾流落他乡流落天涯流连忘反流连忘返流离转徙流年不利流年似水流溺忘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户枢不蝼流水朝宗流水高山流水落花流水桃花流水无情流水行云流水游龙流天澈地流星掣电流星飞电流星赶月流行坎止流血漂卤流血千里流言飞文流言飞语流言蜚语流言风语流言混话流言惑众流移失所流言止于智者

第二个字是“流”的成语:(共77则) [b] 波流茅靡[c] 川流不息从流忘反[d] 东流西落东流西上电流星散[f] 风流才子飞流短长风流跌宕风流千古风流人物风流儒雅风流倜傥风流潇洒风流蕴藉风流冤孽风流云散风流韵事风流罪过[h] 汗流夹背汗流浃背汗流浃肤汗流浃体汗流浃踵汗流接踵汗流满面汗流洽背汗流洽衣汗流至踵[j]九流百家九流宾客畸流洽客九流人物江流日下九流三教九流十家急流勇进畸流逸客急流勇退[l] 泪流满面[m] 名流巨子[n] 尿流屁滚[p] 平流缓进[s] 溯流徂源水流花落水流花谢屎流屁滚神流气鬯溯流穷源溯流求源水流湿,火就燥水流云散漱流枕石溯流追源[t] 同流合污讨流溯源[w] 万流景仰[x] 血流成河血流成渠星流电击血流漂杵血流如注星流霆击寻流逐末[y] 依流平进沿流讨源[z] 珠流璧转中流底柱中流砥柱众流归海中流击楫枕流漱石中流失舟,一壶千金逐流忘返枝流叶布中流一壶中流一壸

3. 关于流言的成语

关于流言的成语 :

流言蜚语、

流言流说、

巧言如流、

流言混语

4. 流言 四字成语

流言 四字成语 :

流言蜚语、

流言飞文、

流言风语、

流言飞语、

巧言如流、

流言惑众、

流言流说、

流言混话、

流言混语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5. 形容流言的成语

流言蜚语 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流言惑众 流言:无根据的话。指制造谣言以欺骗、迷惑群众。

流言止于智者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流言飞文 犹言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流言飞语 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同“流言蜚语”。

流言风语 犹言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流言混话 无根据无道理的言语。

6. 流言飞语的成语典故

出 处 《明史·马孟桢传》:“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流言飞语,何足凭信。”

7. 形容流言能害死人的成语

人言可畏 [rén yán kě wèi]

生词本

基本释义

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贬义

出 处

清·洪升《长生殿》:“遂蒙天眷;勉尔承恩;圣意虽浓;人言可畏;昨日要奴同进大内;再四辞归。”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于产曰:“人心之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释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的心思像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故事: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子皮打算让尹何担任自己封地上的主管,尹何是子皮家的小臣,没有管理这么大地域的经验和能力,许多人觉得此人难以胜任。为此,子皮征求自己执政的子产的意见。子产说:“尹何年纪轻,恐怕不行吧。”子皮不以为然,说:“尹何谨慎、敦厚,我很喜欢他,他也不会背叛我。他虽然缺乏经验,但可以让他学呀。学的时间久了,他也就懂得治理的道理了。”子产反对说:“那不行,大凡一个人爱护另一个人,总希望对被爱护的人有利。现在你爱护一个人,却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他。这好比你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那是会给割东西的人带来很大损害的。这样,今后又有谁敢再来求你保护呢?”接着,子产诚恳他说道:“您是郑国的栋梁,要是屋栋断裂了,我们这些住在屋子里的人不是也要遭殃吗?再举一个例子说吧,如果您有一匹精致美丽的锦缎,您决不会把它交给一个不会裁衣的人去学着裁制衣服,因为您怕把锦缎结糟蹋了。”说到这里,子产把话引到正题上来:“大官大邑是用来维护百姓利益的,这比那匹精致美丽的锦缎重要得多了。您连锦缎都舍不得给不会裁衣的人去裁制衣服,却为什么把大官大邑交给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和管理呢?您这样的作法,岂不是把锦缎看得比大官大邑还要重了吗?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借做官的机会来学做官的。”子产见子皮听了在点头,又进一层说:“再拿打猎来作例子吧,有个人连马车也不会驾、弓箭都不会射,他怎么能打到野兽呢?恐怕野兽没有打着,自己却要翻车呢。管理国家大事也是如此”总要先学会再去当政而不能先当起政来再去学。硬要这样子,必定会造成重大损失。”子皮听了子产这席话,连连点头说:“您说得对极了,我太不聪明了。衣服是穿在我自己身上的,所以我知道要慎重地选择人来裁制。大官大邑关系到百姓的利益,我却非常轻视,真是太鼠目寸光了!”说到这里,子皮向子产拜了一拜,接着又说:“如果不是先生用这番话来提醒我,我还不知自己干了蠢事呢。记得从前我曾经说过,你治理郑国,我只治理我的家产,使我的身体有所寄托也就足够了。我向您请求从今以后,连我的家事也听从你的意见去做!”子产听了连连摇头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面各不相同一样,我怎么敢说你的面貌与我的面貌相同呢?我心里觉得你这样做很危险,所以据实相告。”子产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心里的想法并不见得与你子皮的相同。子皮觉得子产对国家非常忠诚,所以把政事完全委托给他。后来,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富强起来。

8. 形容流言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流言的成语有:

曾参、众议成林、三告投杼、空穴来风、人言可畏、三夫之言、三夫之对、流言飞文、流言惑众。

9. 流言蜚语的成语故事

注音liú yán fēi yǔ

成语故事公元前131年,安武侯田蚡娶燕王的女儿,失势的魏其侯窦婴与将军灌夫奉王太后的命令前去祝贺。灌夫给他们敬酒,田蚡及他的手下不理不睬,灌夫大骂他们,田蚡抓了灌夫全家。王太后出面要挟杀了灌夫,窦婴也被流言蜚语所杀。

典故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礼记·儒行》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释义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坏话

相近词蜚短流长、风言风语

反义词金玉良言、药石之言

10. 形容流言的成语有哪些

流言蜚语

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流言惑众

流言:无根据的专话。指属制造谣言以欺骗、迷惑群众。

流言止于智者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流言飞文

犹言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流言飞语

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同“流言蜚语”。

流言风语

犹言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流言混话

无根据无道理的言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功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