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四节气日期对照表
2.二四节十二四节气表
3.一年中的所有节气表
4.二十四节气月份表
5.农历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
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年是多少天
一年阳历时365或366天,阴历354或355天。一年是一个历法单位,有春夏秋冬四个节气,春天是年的开始和年的结束。一年就是12个月左右,不包括闰年,阳历365或366,阴历354或355天。
公历。公历的一年是365天,是按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计算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多一点。
二十四节气日期对照表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春季
立春 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雨水 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 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 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 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 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 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 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 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 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 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 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 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 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 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 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 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 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二四节十二四节气表
2023年二十四节气日期对照表如下:
1、立春:公历2023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一。
2、雨水:公历2023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七。
3、惊蛰:公历2023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四。
4、春分:公历2023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初三。
5、清明:公历2023年4月5日,农历二月十五。
6、谷雨:公历2023年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二。
7、立夏:公历2023年5月6日,农历三月十六。
8、小满:公历2023年5月21日,农历四月月初。
9、芒种:公历2023年6月6日,农历四月十七。
10、夏至:公历2023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十二。
11、小暑:公历2023年7月7日,农历六月十八。
12、大暑:公历2023年7月23日,农历六月廿九。
13、立秋:公历2023年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一。
14、处暑:公历2023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十五。
15、白露:公历2023年9月7日,农历八月初三。
16、秋分:公历2023年9月22日,农历八月十八。
17、寒露:公历2023年10月8日,农历九月初一。
18、霜降:公历2023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十五。
19、立冬:公历2023年11月7日,农历十月初一。
20、小雪:公历2023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五。
21、大雪:公历2023年12月7日,农历冬月初一。
22、冬至:公历2023年12月22日,农历冬月初七。
23、小寒:公历2024年1月5日,农历腊月十四。
24、大寒:公历2024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廿九。
二十四节气的特点:
1、反映天文与气候的精确对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它精确地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位置和地球季节性气候变化的规律。每个节气都是根据太阳到达黄经特定度数来确定的,这种天文与气候的精确对应使得节气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生活作息的重要依据。
2、表征物候变化和生物节律:二十四节气不仅标志着气候的转变,还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态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物候特征,如立春标志着冬季结束、春季开始,惊蛰则表示大地回春、昆虫苏醒。
3、深刻影响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也是中华民族丰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各个节气相关的习俗、庆典和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如清明的扫墓祭祖、端午的龙舟竞渡、冬至的饺子宴等。
一年中的所有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1、立春
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2、雨水
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地区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3、惊蛰
惊蛰,是春季第3个节气,它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4、春分
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5、清明
清明,是气清景明的意思。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月份表
1、春季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雨水: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春分: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
清明: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在谷雨时节雨水会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2、夏季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节气,天气渐渐由暖变热,并且降水也会逐渐增多。
芒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3、秋季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处暑:处暑是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
白露: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
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寒露: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
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4、冬季
立冬: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干湿、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
小雪:小雪和大雪、雨水、谷雨、小满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大雪:大雪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渐增多。
冬至: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不是最低。
小寒:小寒,标志着寒冬正式开始。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扩展资料
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的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的气候、物候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月份表如下。
节气表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廿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月、卵月、辰月、已月、午月、未月、申月、西月、成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如下:
二十四节气(廿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千年以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现并细化了一年之中这个井然有序的生态变化规律。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24节气是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明”。
农历二十四节气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