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三过家门而不入造句(大约30个左右)

2.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谁的故事?

3.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意思 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出处及翻译

4.三过家门而不入出自哪本书?

5.文言文《过家门不入》和《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三过家门而不入下一句怎么说_三过家门而不入下一句

三过其门而不入①

当尧②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③,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④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⑤治焉。舜使益⑥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⑦,瀹济漯⑧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⑨,而注之江⑩;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字词注释

①选自《孟子》。②尧:相传我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下文提到的“舜”和“禹”,相传也是这一时期的贤明君主。③畅茂:非常茂盛。④逼:同“逼”。⑤敷:遍。⑥益:人名,舜的臣子。⑦九河:指德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这九条河。⑧瀹(yu8)济漯(t4):疏通济水和漯水。瀹,疏通;济,济水;漯,漯水。⑨决汝汉,排淮泗:挖掘汝水和汉水,畅通淮水和泗水。决,打开缺口、引导水流;排,排除河道中淤塞之处。汝、汉、淮、泗都是河名。⑩江:长江。

诗文翻译

在尧那个时代,天下还不太平。洪水横流,四处泛滥;草木茂盛,鸟兽大量繁殖,各种粮食都没有什么收成。飞鸟走兽危害人类,它们的踪迹随处可见。尧特别为此而担忧,选择舜出来掌管全面治理的工作。舜任用伯益管理火政,伯益就将山野沼泽等地的草木用烈火焚烧,使各种鸟兽都逃到别处藏起来。禹又疏通了九条河,治理好济水和漯水,使它们流向大海;并挖掘汝水、汉水,使淮水、泗水排水通畅,流入长江。从此,中国才具备了从事农耕养活人民的条件。在那个时候,禹在外治理洪水八年之久,三次路过家门却无暇回去看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禹想耕种庄稼,但做得到吗?

图示导读

管子在这篇短文的开头,描写了洪水泛滥,禽兽猖獗,天下不宁的情景,接着以“尧独忧之”,“舜而敷治”,“益烈山泽”,禹治九河使“中国可得而食也”,解决了“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的问题。最后以“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回应全文,充分肯定了禹为民治水,公而忘家的精神。

作者简介

选自《管子》。该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管仲所撰,实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被齐桓公尊为“仲父”,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用三过家门而不入造句(大约30个左右)

1.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作文

传说大禹和涂山氏在新婚后第四天,接舜帝使命,出发治水,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至今,乡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歌: 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这四句普普通通的家常话,体现了大禹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难能可贵,世所罕见。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2. 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详细

故事介绍 《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拜稽首,让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大禹治水冀州 禹行自冀州始。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脩太原,至于岳阳。

覃怀致功,至於衡漳。其土白壤。

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

夹右碣石,入于海。 济、河维沇州 济、河维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於是民得下丘居土。

其土黑坟,草繇木条。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

其贡漆丝,其篚织文。浮於济、漯,通於河。

海岱维青州 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

田上下,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

浮於汶,通於济。 海岱及淮维徐州 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

大野既都,东原厎平。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

其田上中,赋中中。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臮鱼,其篚玄纤缟。

浮于淮、泗,通于河。淮海维扬州:彭蠡既都,阳鸟所居。

三江既入,震泽致定。竹箭既布。

其草惟夭,其木惟乔,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

贡金三品,瑶、琨、竹箭,齿、革、羽、旄,岛夷卉服,其篚织贝,其包橘、柚锡贡。均江海,通淮、泗。

荆及衡阳维荆州 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

其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

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维箘簬、楛,三国致贡其名,包匦菁茅,其篚玄纁玑组,九江入赐大龟。浮于江、沱、涔、汉,逾于雒,至于南河。

荆河惟豫州 荆河惟豫州:伊、雒、瀍、涧既入于河,荥播既都,道荷泽,被明都。其土壤,下土坟垆。

田中上,赋杂上中。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锡贡磬错。

浮於雒,达於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 华阳黑水惟梁州:汶、嶓既?,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

其土青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

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

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都野。

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

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道九山 道九山: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道九川 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嶓冢道瀁,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梅。

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

於是攸同,四奥既居,九山■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脩,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史籍记载 令天子之国以外。

3.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

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

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他从冀州开始,踏遍进行实地考察,决定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

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

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

“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

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也没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东蓬莱东南)的处罚。

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为夏部族首领的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欣然领命,但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

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韩非子?五蠹》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说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子。

传说大禹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涂山女四天便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

至今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

他顾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

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

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

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下令在这里修建了启母庙。今启母庙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

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见大禹为治水患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4. “三过家门而不入”描写的是谁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制服洪水,人们推举一位叫禹的人带领大家治水。禹新婚不久,就领着治水大军出发了。

后来,他妻子生下一个儿子。一天,禹路过家门,正巧听到自己的孩子呱呱

的啼哭声。同行的人都放慢了脚步。有人说:“禹,回家住几天吧!”禹没有停住脚步,边走边说:“现在灾情严重,治水要紧!”还有人说:“你还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孩子,回家看一眼吧。”禹摇摇头,郑重地说:“我现在重任在肩,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国事呀!”说完,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以后,禹又有两次路过家门,他都磁不上回家去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5.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进行实地考察,决定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也没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东蓬莱东南)的处罚。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为夏部族首领的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欣然领命,但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韩非子?五蠹》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说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子。传说大禹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涂山女四天便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至今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顾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下令在这里修建了启母庙。今启母庙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见大禹为治水患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6.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 《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 *** ,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7.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体现出他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决心

8. 史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原文

《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 *** ,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谁的故事?

1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想来他治起水来一定是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的吧。

2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于是他的妻子天天在家唱歌想念他:“那些年错过的大禹,那些年错过的爱情……”。

3如果按此标准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有悖常理.

4我大喝道,“现在我是局长,日理万机,大禹还三过家门而不入呢。”。

4祝您造句快乐

天天进步zaojv!

5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纪念夏禹治水功绩

曾在此先后建了夏禹祠、涂后祠

并塑有夏禹和涂后的塑像

立有禹王治水碑

以为纪念。

6他娶涂山氏的女儿为妻

婚后四天便离家赴任

后来又三过家门而不入。

7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感觉吧!等这边危险解除了在安慰下自己老婆吧!

8曾经历史上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因公忘私的佳话。

9物资

比照出非常时期人性的光明;村委会主任三过家门而不入

抓紧时间入户查看村里其他人的情总

表现出的豁达、善良

剜去了当代人自私冷漠的沉疴宿疾。

10大禹

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

三过家门而不入

疏江导河

地平天成

荫护华夏儿女安居百世

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爱戴。

11黄国强回到山西

竟不能回家看一眼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但大禹断然是没有黄国强忙的。

12婚后的禹忙于治水功业

三过家门而不入。

13每每想到这里

杨墨不禁有了一种昔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悲凉感。

14一个人

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梦想!想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也有一个梦想

所以

与我的梦想比起来

女朋友算个球啊!

15如果一个男性干部三过家门而不入

人们会赞扬这个人因公忘私、无私奉献

会认为他品德高尚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16听说您在治水期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辛苦得连小腿上毛都被裤子磨光啦?

17左学金说

第三就是回家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如果是因公忘私不能回家

法律就不应该谴责。

18女娇嫁给大禹之后才知道嫁给名人是件很苦恼的事

大禹结婚三天后就去继续治水了

后来因为忙还三过家门而不入。

19周正玲似乎对冯楠被‘关了半年’并不关心

而是算着小账道:“回来两个月

你给了我们六次钱

差不多

开始我还以为是那个三过家门而不入呢。

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意思 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出处及翻译

宋代,胡瑗。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同孙明复、蔡守道是朋友,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三人拼命读书,吃粗茶淡饭,通宵不睡觉。十年了都不回家,有家里面的书信来时,只要看见上面说了家里面平安无事,就不再读下去,而将信扔进山涧之中,很快又开始展开书学习,不想因此而分心。

布衣:指普通百姓平民没有官职的人。

攻苦:用功刻苦

食淡:吃粗茶淡饭,指不在意食物的精美。

终夜不寐:整夜不睡觉。寐:睡觉

涧:山涧

不欲分其心也:不想分散注意力。

其他没什么好注释了。

赏析:本文以胡瑗刻苦读书的例子作为劝学。胡瑗读书的环境是在泰山,吃不好睡不好,但是不影响读书。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胡瑗读书十年不回家。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但是胡瑗读家信只要知道家人平安就不再看下去,表现了他学习的专心。总之,这是一篇劝学的典型例子。

三过家门而不入出自哪本书?

1、“三过其门而不入”意思是指传说夏禹专心致志于治水,在外十三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也不进去,最后终于治服了洪水。后比喻热心工作,公而忘私。

2、出自《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乡邻有斗者,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文言文《过家门不入》和《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据说,禹妻涂山氏生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为舜所重视。所以舜在晚年举荐禹为继承人,并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

扩展资料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过家门不入》练习题

是三过其门而不入吧

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词语解释: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

〔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

〔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故事: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精神:

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决心。

问题:

1.下列选项的特注词与“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中的“被”用法不同的是: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中的“由”。

B.“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

C.“孔子贤之”中的“贤”。

D.“孰为汝多之乎”中的“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人不堪其忧。

B.三过其门而不入。

C.颜子不改其乐。

D.子罕置诸其里。

第二题不是很确定,先帮你说说第一个,选C,其他的都是通字,题干的“被”通“披”,A项“由”通“犹”,B项“见”通“现”,D项“之”通“智”

2.D 题目是“他的,代词”只有四D不是,是“他”(这题不确定)

《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

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

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

3.省略句

例句:“如好逸而恶劳……”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官员”,应为“如(官员)好逸恶劳……”

译文:如果(官吏)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随意。 相度:观察和测量。 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 穷:追究到底。 致:事理。

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 缓带:宽束衣带。

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